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古代字帖集 - 正文

吴兴赋

分类:古代字帖集 时间:2023-11-04阅读数:118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赵孟頫《吴兴赋》 长282.95厘米,高25.8厘米,册页折叠整幅长卷式装帧。原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1955年经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之联系相商,始入藏浙江省博物馆至今。
  《吴兴赋》是赵孟頫书法作品中的得意之作,且其所书之内容出于本人所撰,仅就后者而言,在其传世作品中也是罕见的。

 

释文:
猗与休哉:吴兴之为郡也,苍峰北峙,群山西迤,龙腾兽舞,云蒸霞起,造太空,自古始,双溪夹流,繇天目而来者三百里。曲折委蛇,演漾涟漪,束为碕湾,汇为湖陂,泓渟皎澈,百尺无泥,贯乎城中,缭于诸毗,东注具区,渺渺漭漭,以天为堤,不然,诚未知所以受之,观夫山川映发,照朗日月,清气焉钟,冲和攸集。星列乎斗野,势雄乎楚越,神禹之所底定,泰伯之所奄宅。自汉面下,往往开国,洎晋城之揽秀据实,沿流千雉,面势作邑。是故历代慎牧,必抡大才、选有识。前有王、谢、周、虞,后有何、柳,颜、苏,风流互映,治行同符,皆所以宣上德意,俾民欢娱。况乎土地之所生,风气之所宜,人无外求,用之有馀。其东则涂泥膏腴亩钟之田,宿麦再收,梗稻所便,玉粒长腰,照莒及箱,转输旁郡,常无凶年。其南则伏虎之山、金盖之麓,浮图标其巅,兰若栖其足,鼓钟相闻,飞甍华皇,衡山绝水,鲁史所录,盘纡犬牙,陂泽相属。蒹葭孤卢,鸿头荷华,菱苕凫茨,萑蒲轩于,四望弗极,乌可胜数!其中则有鲂鲤鲦鲿,针头白小,鲈鳜脍馀,鼋鼍龟鳖。有蚊龙焉,长鱼如入,喷浪生风,一举百钧,渔师来同,罔罟笭箵,罩汕是工,鸣榔鼓枻,隐然商宫,巨细不遗,噞噞喁喁,日亦无穷。其西则重冈复岭,川原是来。其北则黄龙瑶阜之洞,玲珑长寿之坞,悬水百仞,既高且阻,¤[石含]砑嵌崟,崴磊硱磳,怪石万数,旅乎如林。其高陵则有杨梅枣栗,楂梨木瓜,橘柚夏孕,枇杷冬华,槐檀松柏,椅桐梓漆之属。文竿绿竹,筿簜杂绀遝,味登俎豆,才中宫室,下逮薪樵,无求不得。其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嘉蔬含液,不蓄长新。陆伐雉兔,水弋凫雁,舟楫之利,率十过半。衣食滋殖,容容衎衎,既乐且庶,匪教伊慢。于是有搢绅先生,明先圣之道以道之,建学校,立庠序,服逢掖,戴章甫,济济多士,日跻于古。乃择元日,用量币,尊玄酒,陈簠簋,选能者,秉周礼,赞者在前,献者在后,雍容俯仰,周旋节奏,成礼而退,神人和右。当是之时,家有诗书之声,户习廉耻之道,辟雍取法,列郡观效,诚不朽之盛事已:或者难曰:“自古论著之士,曷尝不识人物、纪风俗哉?夫人才者济时之具,而风俗者为治之质也。今子徒捃摭细碎,排比货食,高谈不切,炫耀自饰,莫大于斯二者,顾乃略而弗录,虽文夺组绣,声谐金石,窃为子不取也。”仆应之曰:“否。子独不闻夫子之言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年且千载,地且千里,人物之富,胡可殚纪!史册毕书,可无赘矣。若乃风俗之隆污,在为政者之所移易,又弗可得而定著也。夫吴虽分在江左,尝被至德之风矣。且吾闻之,风行而草偃,日中而表正,上行下效,置邮传命,辟若季子为守,言游为令,以仁义为化,礼乐为政,镇以不贪之宝,喻以不言之信,即刑可使不用,俗可使益盛,方将还敦朴于上古,考休祥于庶征。今美则美矣,又可遂以为定乎:”于是难者唯唯,逡巡而失意。

附录 赵孟頫及其墨迹《吴兴赋》
作者: 王宏理(刊于《书法》杂志1996年第四期)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等,元代著名文学家、音乐家、画家、书法家,宋太祖十世孙,因四世祖受赐湖州,遂为吴兴人。年十四以父荫补官。宋亡后,隐居故里,勤奋治学。后因朝廷搜访江南遗逸而进京,元世祖见其才气英迈,神采非凡,喜授官职,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晚因夫人管道昇病剧而得旨还归吴兴。终年六十九,谥文敏。
  《元史》本传称赵氏“篆、籀、分、隶、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明人陶宗仪《辍耕录》中云:“公之书所以妙者,无帖不习也。”近人裴景福于《壮陶阁书画录》中引前人浯,推其学书经历,以为“松雪书体三变,元贞以前尚沿思陵笔法;大德五年得独孤长老定武《兰亭》,始锐意追踪山阴;延祐而后参用李北海诚悬法”。后人多依其说,亦或以为其晚年乃学羲之,果若此耶?大德五年为公元1301年,时赵氏年四十八,且看此期所书《吴兴赋》便可知之。
  墨迹本《吴兴赋》卷后赵氏云:“吾年廿余作此赋,今四十有九矣…… 大德六年二月廿三日子昂记。”若依前说,此时适值赵氏初涉王书之时,然观此手卷,对王书确已心手相应,非积多年之功力不能为也。
  细察赵氏书踪,其追法二王,似当在元至元二十一年(即1284年),亦即赵氏三十一岁前后也。若此,则其书《吴兴赋》之时,研习王书将近二十载,故其行笔,便有出入右军而从心所欲之妙。刘重庆卷后所跋云:“赵文敏真行美秀而文,一自《修禊》、《圣教》中出,其去逸少毫末之间。”诚不为虚言也。
  然正因赵氏从笔法、结体至神韵都能规模羲之,后人或讥之为“奴书”。若以此而相讪,终也有情可原,然历来评书者往往以非艺术之标准,或书以人重,或因人废书,自然不宜得出较公平之结论。
  然而,赵孟頫并未有文天祥抗元不屈而就义之壮举,也不比临阵逃遁、遇敌缴械之辈,他虽为宋室后裔,其时几如农人野夫,家境清寒,赵宋后裔惟是可怜之躯壳耳。当然,他并非没有遗少意识,文天祥被杀之年,他也曾力辞出仕元廷之翰林国史院编修官。但他归根结蒂是封建时代一位典型知识分子,求取功名、荣宗耀祖思想十分明确。而在宋室倾覆、家道中落之时,这种思想表现得尤为强烈。父亲亡故,其年十一,生母丘夫人曰:“汝幼孤,不能自强于学问,终无以觊成人,吾世则亦已矣!”恭帝降元,元军南下,丘夫人又曰:“圣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之,汝非多读书,何以异于常人?”或正因他深知大局已定,故几年后也为元朝唱起颂歌,也未再听友人劝阻而走上仕途。
  赵孟頫在朝廷中并未有为虎作伥之举,却更多表现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之品格。而作为一介书生,又是宋裔宗室,自然难以委之重任,惟有上朝操办文案,宴居自怨自艾之福份。所幸者,倒是冷遇成全了他,在“虽仕犹隐”之宦途中,他得以见到不少前代名家碑帖,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眼界,在书法艺术上得到长足发展。
  由是观之,我们并不可对赵氏以一个好坏来作简单评判。
  人品非同于书品,这道理十分明白。当然,若某人品格不够高,终日患得患失,不愿坐冷板凳,不思艺术之进取,一味考虑如何取悦于人或标新立异,其艺术品位自然不会很高。前文已言,赵孟頫无论在官场上,在待人接物中,并未失去一个旧时知识分子基本品格,相反,他对诗文、对书画始终刻苦追求古朴、典雅之高格调,这便不是凡夫俗子可与之同日而语的。至于艺术风格,实在是由学识修养、审美理想等构成,而其中艺术个性和气质又起着重要作用。
   “流美”者可鄙之以“媚俗”,“奇绝”者可视之为“奸邪”,这本是因人废书之传统恶习。赵孟頫早年书学赵构,赵构也是拟王高手,其《翰墨志》云:“至若《楔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然自赵孟頫得《淳化阁帖》及屡观二王等墨迹,使他更能领悟书法真谛,也使他能超越宋人,比肩唐贤而直逼魏晋。
  宋人书法,虽多宗二王,但因书帖多为辗转传刻而来,与原迹差距甚大,故宋代因帖学大行而书道衰微。而一批书坛名手,又每自我作故,正如苏轼所言:“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但苏、黄等名家毕竟传统功力深厚,艺术素养全面,更有其过人天资。然天下功夫欠缺、资秉不足者终究居多,故宋代书法每况愈下,也是势所必然。赵孟頫正因看清了书坛弊端,便提出“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一回归传统,振兴书法之口号。而他本身更是一位身体力行者。
  当然,赵孟頫注重传统,并非不求创新发展。但对一位追踪二王书法者,他既认为“用笔千古不易”,则只有在“因时相传”之“结字”上下功夫。这自然也为其创造增加了难度。赵氏虽正草隶篆无不精通,而因之名世者当是楷书。要在楷书上创出全新面貌,自是十分不易,但我们又分明可看出他创“赵体”中的艰苦卓绝之努力。
  赵氏书既以羲之为根底,观其点画,虽不比《禊帖》变化多端,却可品味到更多质朴自然之趣。我们以后世出土魏晋书法与传世王书真迹相印证便可知之。前人或以这点来批评赵书之失,恐是未必尽知其追法古人之路数。而其楷书中常带行意,无疑取自于智永、褚遂良等六朝隋唐之人。至若结体,似乎于褚遂良、李北海、苏东坡处有颇多借润。
  赵氏小楷凝重古朴,又有清爽健劲之气。继启古今,自成一格。
  正因赵孟頫十分注重法度,力求传统基础上之创意,故而能在羲之之篱墙下,创出雄绝百代之赵氏书风。若说羲之飘逸,孟頫则多和畅;羲之遒润,则孟頫多舒展;羲之秀拔,孟頫敦实;羲之灵动,孟頫雍容。今天我们若以冷静客观之态度重新审视赵孟頫,再读《吴兴赋》,或许会另有感受。
  赵孟頫墨迹《吴兴赋》,手卷,绢本,纵25.8、横282.95 厘米,首题“吴兴赋”,三字右边已残缺。正文九十一行,满行九至十二字,凡935字。文末赵氏自跋,凡三行,41字,卷尾有刘重庆跋。隔水后纸有李佐贤跋。自钤“赵氏子昂”朱文印,另有“张应甲”、 “东海张甲字□书画”、“张应甲印”、“张洽之印”、“希逸氏”等印,卷首四方,卷后七方。
  据赵氏跋,此手卷乃元大德六年(1301年)书二十余岁赞美故乡吴兴之旧作。词采华茂,雍容典雅,而又清新自然,颇有汉赋传统,且具魏晋风范。
  此书正行相间,时参草书,后段草书较多,有渐入胜境之意趣。点画雅致,体势舒展,章法整饬,神气一贯。此宏篇巨制,是赵氏中年时代表作之一。手卷原藏故宫博物院,1955年因沙孟海先生之联系相商,而归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2023-11-04 11:51

标签: 吴兴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洞庭中山二赋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