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清代 - 正文

邓石如篆书介绍

分类:清代 时间:2023-03-10阅读数:201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邓石如( 1743- -1805 ),初名琰,字石如,后改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终生布衣,以卖字鬻印为生。

邓石如生活在乾隆、嘉庆年间,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现实影响了他一生道路的选择一埋首于金石书画。这在当时是最为安全的。17 岁那年,他凭自己的一技之长,走上了书刻自足的道路。

在邓石如之前,小篆在许多人心目中是很“贵族化”的,识和写,都具有一定的难度。邓石如的小篆取法“二李”,上溯至“三代”,然后又以隶笔写小篆,用长锋羊毫,把小篆从庙堂、贵族一方拉到平民、世俗中来,降低了小篆的书写难度,揭去了小篆的神秘面纱,因此康有为说:“完白山人既出以后,三尺竖僮,仅能操笔,皆能为篆。”

邓石如的小篆较前人在两个方面有显著的创新和发展,一是用笔,二是结体。在用笔上,尽管有《袁安碑》吴《天发神谶碑》以及汉唐碑额篆

对以“二李”为代表的小篆笔法体系给予冲击,但好比一次次小规模的游击战,还不足以形成气候,一味追求均衡划一的用笔使得小篆艺术渐渐丧失了活力,一股暮气笼罩着小篆书坛。陈標《负暄野录.篆法总论》自述尝见李阳冰篆书真迹:“其字画起止处,皆微露锋锷。映日观之,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盖其用笔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锋常在画中。此盖其造妙处。江南徐铉书亦悉尔,其源自彼而得其精微者。”

篆书白氏草堂记.jpg

篆书白氏草堂记

如果把点画“中心一缕之墨倍浓”作为评判小篆“造妙”与否的标准,那么书家追求的书法美的标准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当时许多享有盛名的小篆书家因不能做到“中心一缕之墨倍浓”,只能采用“烧毫的做法,线条平拖而过,浮于纸面,整齐但内含贫瘠。因此邓石如用长锋,饱蘸墨,顺自然而书写,就冲破了当时僵死疲弱的局面,给当时的小篆书坛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

篆书《庐山草堂记》六屏,屏高近200厘米,是邓石如晚年力作。此作书于清嘉庆九年( 1804),邓时年62岁。《庐山草堂记》用笔舒徐沉雄,内蓄飞腾之势。如“下”字一竖,直如千年古木,一点则干脆作楷体,如坠石;再如“灌”字三点水,如瀑直泻;“茑”字中部数笔,如翅欲举。与用笔相匹配,结体也一改篆字静的特色而为动,一改齐平对称为高下参差。如“灌”字左右部,“丛’字上部均左右参差,“茑”和“叶”,干脆整体作斜向取势。还有墨法,更是采用了篆书“忌讳”的涨墨法,如“松”字木旁中间一竖,尤显壮伟;还有“灌”和“丛”,都因涨墨而出现了并笔现象。邓石如把“现代意识”大胆地运用到了篆书创作实践中,大大地丰富了篆书的表现力,足见他的艺术勇气和革新的胆魄。

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美学意趣与艺术家的社会身份和身世遭际等是紧密相关的。唐诗人李商隐,其诗色彩浓丽、新颖奇诡,多用典,朦胧而不易解,是他一生孤蓬漂泊、郁郁终生,在朋党的倾轧漩涡中无以自处的反映。竹杖芒鞋的邓石如,一生布衣,与许多食君之禄的士大夫相比,他受的束缚相对要少很多,他可以蔑视许多规则,或者说许多规则对他来说是不重要的,因此他只是自自然然、本本色色地凭他的理解去书写,以书写来谋生,于是小篆笔法的变革便在他身上发生了,他成了这场书学革命的旗手。

如果说邓石如对小篆笔法的解放是功到自然成的话,那么他把画法上的“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的理论移入书法之中,是他作为一个大艺术家的种艺术的“自觉"。在邓石如之前,小篆中也有“上紧下松”等说法,但这只作为一种现象和作为一个书家的自觉审美而发生,不是上升至理论的构思和追求。小篆讲究的是规矩、平和、“不激不励”,邓石如的主张,无疑是对旧有审美规范的一种颠覆。加强疏密、黑白的对比,无疑是加强了矛盾冲突。艺术的奇趣,恰恰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冲突中凸现,他那特有的“铜墙铁壁”式的健美的笔势,也在这种强烈的冲突中得到完善。

2023-03-10 09:10

标签: 邓石如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王时敏
« 上一篇
曹寅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