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从临帖到创作的转化 书法学习技巧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6阅读数:138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学习书法,对历代法帖的临写是重要的形式。而书法艺术的目的应该是创作。如何从临帖转化到创作,是一个艺术学习的“进”和“出”的问题。关于临帖我们今天就来分析一下这个关键的转化问题。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书法学习的本质是“得法”,临帖在不同时代侧重点是不同的

      爱好书法的朋友,一提到书法想到的都是临帖。临帖其实是学习形式,我们通过对古人留下碑帖的临习,去体会古人的方法,神采。是通过结果推断过程。获取方法。书法名里有“法”字,方法至少包含四个部分:笔法、字法(结体)、章法、墨法。

      因为临帖是通过模仿来汲取古人的书写技术和审美,所以很容易陷入单一的模仿模式。象形的目的是为了取意,如果象形的目的是为了象形,就是买椟还珠了。汲取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临帖是为了寻找方法,而不是模拟一个近似的形态。

      在魏晋隋唐时期,是书法的黄金高峰阶段。书法的方法被称为“笔法”书法的学习是有内在的传承的。这个方法是“口诀手授”的,而且有一套自魏晋而下的传承体系,要注意,这个方法是用笔的方法,临帖只不过是一个方法的载体。

      上面这个笔法传承图,可见笔法在这个晋唐时期的传承,是有内部传承的。有不同版本的传承图有些不同和争议,有的记载里说邬彤应该是颜真卿的同学,是怀素的老师。不论怎么样,我们都发现这些传承人之间还有一些亲属关系。比如邬彤是怀素的姨表哥。

      怀素向邬彤学书法,大约持续了一年的时间。分别之时,邬彤将朋友送的字帖,有王羲之的《恶溪帖》、王献之的《小王帖》、《骚劳帖》等三帖送给怀素。临行之时,邬彤又叮咛怀素,草书的转折笔画应该象折钗股,圆转有力,才不失为绝妙的草书。

      上面这个故事,是茶圣陆羽《僧怀素传》中记载,通过整个学习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邬彤的教学方法,是先教怀素先练笔法,再临摹“拟此日课”。可见在晋唐时期的学习方法,临帖只是得到方法之后的日课,而不是学习的主体。

      苏轼曾感慨“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可见,魏晋到唐代的书法学习方法和宋代之后已经很不相同了。宋代的书家没有得到晋唐笔法的全部,很多是新的创新,更多的是把文人之气质融入书法中。也就是“宋人尚意”的原因。

      宋代从《淳化阁帖》开始,有了陆续的字帖出现。当方法失传,从字帖中去寻找失落的笔法,就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这个一直延续到现在,宋代之后的书家,都是在通过临帖寻找古法,融入文气而形成不同风格。

      而我们现当代书法,字帖获取的条件更加优越,但是对字帖寻求古法的能力却欠缺很多,甚至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事情。对书法艺术的不同理解造成书法的学习技术有余但却欠缺学养且文气不够,书法由此分化成了不同艺术理解的产物。

      所以,我们现在的书法练习,一是在临帖的时候,要有还原古人书写状态的意识,训练这方面的能力,获取方法。二是增加文学和文化修养,才能让才情在创作中自然流露出来,获得美的输出。也就是流传已久的那句话“功夫在书外”。

      书法的目的是“创作”,不同时代对书法创作的看法是不同的

      晋唐的书法创作,好多是无心的,或者说第一意并不在书法上。我们看到王羲之留下的法帖,大多是书信和文章草稿。也就是在书写时候,书写者的主观意图并非是书法,而是文章内容。宋代也是如此,我们很少看到宋人写前人诗句,很多都是自己文学创作。

      而书法的创作,在那个时候,更像是一个偶然的获得。就如同诗词的写作,很多古人题目都是《偶得》,并非是翻书凑字数。这种感觉很像拳击比赛,拳手并不知道自己用了什么动作,只是格斗目的,回看自己录像,才会发觉用了哪些动作。

      我们现在是书法创作,是一种针对临帖而言的艺术活动。需要我们掌握书法技法,积累文化修养,调用情感因素,把自己的内在表达出来。我们比古人更加直接的面对书法本身。是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创作。

      这个其实也像是一种回归。因为在刚有毛笔的时候,我们的先人一定是在写字的实践上下了很多功夫,逐渐磨合汉字的书写规律、毛笔的自然性能与书写者手腕生理关节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即从起初的手持毛笔去被动地模拟外物到逐步发挥出毛笔的自然性能,再到人的手腕运动介入的过程。最终是文人行草书的出现。

      行草书与其它书体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字形变化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使得人的手腕运动和审美可以融入其中,从而使书法打上人的标志,从写字的实用功能脱离出来,变成一种艺术文化形态。

      书法创作和临帖功力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临帖和创作的关系。

      国画前辈李可染先生说传统技艺的学习:“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意思是说最开始要用最大的力度模仿前人,最后再用最大的勇气去创新。这是李老先生对中国书画的一种教学态度。在书法上来说,就是先“尽力求像”,然后“尽力出新”。

      这个话逻辑看起来没错,但不是很切合实际,因为人不是机器,在“尽力求像”的过程中,会损失“出新”的能力。等你真的打进去了,你的状态很可能是不想出来,也不能出来了。

      艺术是一种情感的调动,而不是资料动作的排列组合,李老先生没有考虑学习者的具体状态,而是以自己当下状态做出的回推判断。这只是艺术家的经验,具有偶然性,不是学习规律。

      初学者最大的执著打进去的时候,自己的审美和意识也会深陷在里面,无法保持审美独立和自我坚守。临帖临到惟妙惟肖,然后再发展自己风格,这是不可能的。系统完整不同阶段有侧重,是可以的。但是损失系统而强行分段是不行的。这没有考虑到审美培养和技术锤炼在开始是分开的。

      临帖的过程中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个性的状态,因为从创作来说,表达自己才是最终的目的。临帖是学习古人的方法与自己映照,而不是把自己僵化去模拟古人的形态。

      就如同,明星模仿秀的成员,他是最开始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了,但他不唱出自己,不仅仅是勇气技巧的问题,而是审美观的问题。因为你最大力量打进去的时候,损失的是自我审美的坚守。

      陷入执著,就阻塞了上升空间,本来是个路,却太在意走路,就忘了目的了。进去太深,就走不出来了,也不想出来了。世界上一流的诗人,定不是背诗最多的,一流的格斗家,定不会太多套路。

      赵壹在《非草书》里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可为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增其丑;

      我们在临帖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掉入“东施效颦”的圈套里。我们模仿古人,不能只是模拟外在的形式。而要观察分析古人的内在审美和技术,增加自己的气质学养。同时,要观察自己,不断构建自己内外合一的模式。

      临帖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学古人(临帖),找自己(揣摩自观),谋出路(创作实践)”,这三个是要并行的去实践磨合,而不是先临帖,再思考,等临帖完全像了再去创作。这是个不断磨合的事情,这才是书法学习和创作的关键所在。

      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在创作实践中进步,提高自己的艺术创新能力。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6 12:50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