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王澍,在《论书滕语》中曾这么说:“习古人书,必先专精于一家。”王澍说的有没有道理?当然有。特别是初学书法,尽量不要今天写这个,明天写那个,逮着一个字帖往深处写,比漫无目的地忙来忙去要强。
可是呢,你也别那么笨笨地只盯着一家一帖不妨。王澍的那句话,还有后半句:“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也就是说,等你逮着一个写得差不多了,用笔也算是有一定功底之后,就要多到别家看看,多感受一下不一样的风格。如此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用笔;如此这样,才不至于越写越窄。否则的话,就成了《翰林粹语》中说的:“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
你看那些知名的书法家,都是这么干的。比如说明代的文徵明,虽说是主学王羲之,可也不是只盯着王羲之。特别是在写大字的时候,他还会跑去借鉴一下黄庭坚。文徵明是怎么将王羲之和黄庭坚结合到一起的?咱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文徵明的大字行书《灯花》,潇洒大气,开张舒展,就是学的黄庭坚。另外多说一句,文徵明的这篇行书《灯花》,在2014年,拍了1150万,可见其珍贵程度。
熟悉文徵明的朋友都知道,他在写小字的时候,是以精到瘦硬著称的。不管是用笔还是线条的质感,都有点类似王羲之的《圣教序》。
可在写大字的时候,他为了支撑起这个场面,凸显出大气硬朗的一面,他舍弃了一些精到,多了一些果断和直率的用笔。在结体上也是,他成功地借鉴了黄庭坚的那种结体风格,也玩起了类似“长枪大戟”的那种风格。
文徵明为什么要这么弄?专心学王羲之不行吗?还真不行。首先,王羲之的用笔特点是精到灵动,用来写小一点的字,完全没有问题。可一旦往大了写的话,很难写出长线条的质感。这不是好不好的问题,而是合适不合适的问题。另外,光学一家,也未免有些单调。特别是在写大字的时候,光是用笔精还不行,还需要写出变化,还需要写出线条的姿态。怎么说呢,写大字,要更沉稳一些,要变化多一些才好,和写小字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觉。
再者,就是结体。黄庭坚的那种结体方式,真的是太适合写大字了。另外呢,他的那种处理,比较好把握规律,文徵明可以借鉴,我们普通爱好者也可以去尝试。试过之后你就能感觉到,那种开张,写起来真的很舒服。
最后强调一点啊,学黄庭坚,结体好学,用笔就有点难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大家也可以学学文徵明,光学他的结体特点,至于用笔嘛,还是用自己熟悉的。这样学起来,可能会轻松一些。
2024-03-20 10:27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文徵明大字行书 学的黄庭坚拍了1150万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6062.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