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字形不一定要准确 但这个却是关键问题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3-20阅读数:226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书法创作是离开临帖后的一种自由书写,而自由书写并不是信马由缰的书写,它是按照古人的法度开展的书法创作,一些人离开字帖(脱帖)后,在书写意识中经常会思考字帖中的字是怎么写的,包括点画、结构等,这是一种正常的条件反射现象,而还有一些人,离开字帖报,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写字,写出来的字形不像,但点画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一种人最容易进入到创作状态中。

      也许前一种人不以为然,认为自己下了那么大的功夫,难道还比不上字形不像的人吗?这个问题应当从书法的用笔上来解答。

      执笔习惯

      我们知道,书法以用笔为上,如果一个写字的人,连用笔都不会,那么他的书法一定不会有高度。我们在面对书法作品时,除了看他的字形外,更重要的还要是看用笔,并且由用笔产生的线条的质感,这是书法中的生命和核心问题。为什么书法要看用笔?虽然古人给我们留下了"用笔千古不易"的书法思想,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直在困扰着很多人。作为当代人来说,用毛笔书写本身就是一个与用硬笔书写相互干扰的问题,经常用硬笔书写习惯了,这种习惯恰好与毛笔的执笔方法不同,所以很多人从执笔习惯上就出现了偏差。

      用笔习惯

      由于执笔的方式问题产生的执笔习惯,对于用毛笔书写的人来说,首先要克服这个问题,如果这个习惯不好,那么会给用笔造成影响。什么是正确的用笔?前面谈到的"用笔千古不易",就是说用笔的问题是不会改变的,古人的所讲的用笔实际上就是中锋用笔,有很多人在这一方面不以为然,认为并不是每一个线条都是由中锋用笔所产生的,而且一幅书法作品中,并不一定都是中锋用笔。但是,这个问题是要从古人的经典作品中得到答案。我们仔细查看一下,王羲之的书法线条,没有一个不是中锋用笔所产生的,通过中锋用笔,可以得到线条中的骨力,这种骨力只有中锋用笔才能产生,其它诸如偏锋、侧锋等都是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影响中锋用笔最大的障碍就是执笔。在执笔时,要尽量克服硬笔的那些书写习惯,使毛笔的笔尖始终与纸面保持90度,在书写时,笔尖还要始终行走在线条的中间部位,但硬笔的习惯恰好与毛笔不同,如果拿的太直了,则写不出很有骨力的字。毛笔作为软性的书写工具,这一点是有它的特殊要求,遵循这一要求,就会有更好的书写习惯。用毛笔书写,要培养这一习惯,还要养成一种自觉。

      字形

      字形是书法中的结体,是古人所创造的,我们在学习古人书法经典作品时,都要对其字形结构进行临摹学习,从中获得书法中的笔法、结体、章法等特点,这是学习书法的必要条件。在临摹时,用字形结体规范自己的书写行为,这其中最大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字形来约束书写习惯,这种习惯就是从形态中寻找这种字体的"神"。很多人认为,对于形的问题一定要做到准确、规范,这是没错的,但这种观点所带来的影响是,人们一味地为了找"形",而忽略了"神",殊不知,学习某人的书法,并不是为了找形,而是从"形"中找到"神"。从这一方面来说,我们临帖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其"形",更重要的是为了学习"神"。

      结论

      从上述观点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学习书法的目的就是根据古人的"形似"来求其"神似",最终达到创作中所必要的一个要素:出处。这是衡量一个人书法好坏的又一个标准。在创作活动中,我们要以"神似"为最终目标,只要具备了线条、点画、章法等优势,达到了神似的效果,至于结体问题,则不会是考察的一个内容了。但是,很多人认为,结体仍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试想一下,如果在创作的作品中,照搬王羲之的作品,在毫无二致的情况下,能不能得到专家的认可而获奖呢?而自己的风格又在何处?

2024-03-20 19:31

溯古通今书法作品展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白蕉的书法师法于王羲之 继承了二王书法的用笔与结字
« 上一篇
丑书盛行有原因 有人急功近利有人推动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