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多数人对于草书 要么看不懂要么就认为是乱写的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2阅读数:104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大众对于书法,是偏向于楷书标准的,即“一笔一画”规规矩矩的写字,而“乱写”就是一种浮躁的表现。小学生学写字,大多也是在这种要求下的标准。但是草书的确是在为了便捷书写而产生的。是在隶书的基础上的一种减省。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崔瑗在《草书势》中说:“草书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这段话点名了草书是为了“简略”、“省力”,而草书书写的心理动因是“用于卒迫”,即在仓促紧迫的心理是草书的初始心理。

      而“纯俭之变,岂必古式”,也道出了草书的革新和创新性。我们可以想到,草书创始的最初期完全是为了便捷的需要,很可能和“潦草”是很类似的,但是后来发展成书体,必然又有所不同。崔瑗的《草书势》后面又说:

      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中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这段话可以说是草书艺术性的根本性描述。草书的法象虽然为了便捷书写而快速连带,字形变动幅度非常大,但是却是“俯仰有仪”,并未失衡。草书是书法中最大的动态平衡。

      不中规中矩,却“望之若欹”。这里是借用欹器来表达草书的内涵。欹器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器,也是一种礼器。其本质是为了计算时间,而又有教化的作用。这是中国文化器具的特点。《荀子》曾经记载孔子去鲁国看到“欹器”的过程。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满而覆,虚而欹,是诠释了中庸之道,即动态平衡。鲁国国君把这容器放在宗庙中作为“座右铭”,目的在于提醒自己,万事都要采取中庸之道,适可而止,切不可过分,慎防“满而覆”。

      同样,道家老子的弟子辛文子《通玄真经·守弱》也记载:“老子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草书的“望之若欹”即表达同样的意思,不论多大的动态幅度,也不能失衡。草书与潦草最大的差别,在于平衡度上。草书是自由的,潦草是散乱的。

      散乱放任,是对自由最大的误解,也是最常用的借口。散乱针对的是僵化。什么是僵化呢,为了“平衡”而过度降低动态标准,就变得死板。散乱不缺动态,而缺平衡。僵化是固态平衡,散乱是动态失衡,自由是动态平衡。散乱以批判僵化为借口,打着“动态”的旗号冒充着自由。

      艺术家不仅仅追求动态,同时需要恪守平衡。动态显于外,守衡恪于内。“自由”和“自如”是近义词,其实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把控。这里不仅仅涉及灵活性,更关键的是与之均衡的原则性。“自由”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自由是原则与灵活的高水平协调,而不是对原则的放弃。“自由”和“散乱”的交集,是动态灵活度。而是否有原则性,是判断“自由”和“散乱”的分水岭。

      很多人理解的自由,等同于散乱,是片面浅解“自”为“任性”,而把“由”错解为“任由”。混淆“自由”和“散乱”就如同把草书与乱写混为一谈。散乱的人只想“合己”,不顾“合理”。他们会误以为“合己=合理”。

      清代的书法理论家曹宋在《书法约言》里说的好:

      古人下笔有由,从不虚发;今人好溺偏固,任笔为体,恣意挥运,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顾颠错,究于古人妙境,茫无体认,又安望其升晋魏之堂乎。

      “自由”二字中的“由”即由来、源头、原则之意。下笔有由,是书法一切的前提,不论你如何诠释展现你的动态的灵活,都要有一个原则性作为起始。如同高入空中的风筝,是有根线在人的手中。若线断了,则是失控、散乱,和自由没有关系。

      在当今书法中,很多人正是“好溺偏固,任笔为体,恣意挥运”,这和真正的草书看似表象一致,其实谬之千里。江湖书法的审美正是钻了这个空子,以“不僵化死板”为理由表演着自己的笔墨失控,也伪装着自由。因为大众对艺术原理知之甚少,故而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运用。

      “自由”的甲骨文来看,“自”字是鼻子的象形。表示自我,“由”是油滴滴入器皿,引申为“通过”、“听从”,“起始”之意。“由”即有原则性的含义,表达无限时间的“宙”字中,“宝盖头”表示屋檐,“由”在这里即表示顶梁柱之意。

      所以,“自由”判断的关键,是能否符合相对的客观规律,“自由”水平的判断标准,是与客观规律的距离。用中国文化的话来说,是否“合道”。故而“由”是对“合道”的对应。

      与“道”相适应的良性实践模式,称之为“德”,德最早的写法,即“惪”,是“直心”组成,心与道合为前提,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才是“自由”中的“自”的深刻内涵。

      故而,“自”表达的不是任性,而是“直心向道”。中国文化是整体观,个人是在整体中的个体,观点行为是与客观规律为参照的。“自性”和“任性”的区别,即是否与整体和客观规律割裂。

      可见,所谓自由,即是遵德印道,听己观因,自身通透,故而无所障碍。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2 09:39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浅论中国古代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国书法艺..
下一篇 »

最新开班报名

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招生简章

最新视频课程

连辑主讲:中国书法审美及实践应用

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
新翰丹公众号
  • 全面掌握书法资讯
  • 精彩活动,推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