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成语典故是凝练的表达了某种书法观念。有的是一种技术情境,有的是一种文化衍生的影响力。书法不是孤立的艺术,也不是孤立的文化状态。书法与汉字学,文学紧密相连。因为书法最早的形式就是用于书信或者政令书写。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故而,书法的成语典故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内蕴和味道。这里面有风骨和文采,也有技艺高深的窍门。
惠风和畅
这句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的一句:“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是柔和之意,惠风和畅即柔和的风让人心情舒畅。这本是一句描写天气的文学词汇。却因《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产生了独特的含义。
“惠风和畅”因此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常常书写的的书法题材。《兰亭序》即是一篇行书佳作,同时也是一篇美文。正因为这两个艺术的重叠效果,让“惠风和畅”这个文学词汇,成为书法典故。
兰亭雅集是古代三大雅集之一,是在三月初三上巳节这天,在曲水流觞中,文人雅士争相写诗作对,进而编成诗集。《兰亭序》其实是这个诗集的序言。千百年来《兰亭序》这篇序文的魅力太大,以致于没人关心也没人知道那个诗集的正文内容是什么了。
担夫争道
这个典故出自唐代李肇《国史补》,是说唐代著名书法家“草圣”张旭说他曾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这个属于书法技术的情境还原。是一种在有限之中的变化。
何为“有限”?即书法书写者所写在纸上的空间是有限的,而要在有限的字或者篇幅中产生充分变化,则要看灵活性和对环境的熟悉了。有限的纸上空间,一如羊肠小道,笔法如此便势在必争,而字的结构又要遵循汉字形态之大概,分主次,有避让。
故而“担夫争道”,妙就妙在主次揖让之间,如何能违而不犯。虽然说是“争道”,其实是担夫想让公主而不知如何让,双方产生一种僵持不下,却主观上都为了和而不是为了侵犯。
那一瞬间的场景,就如同笔画要迅速在势中找到发力点,即“争而不争”的那个动态平衡点。这种笔法的感觉,大多是行草书,要在迅捷中寻找动态之变化,让笔画有进退参差,同时又张弛迎让有情。
信手涂鸦:
这句典故也是现在常用,“涂鸦”唐代诗人卢仝。卢仝有一子名“添丁”,小时候就喜欢涂抹诗书,常把书弄得一团糟。因此卢仝曾作诗曰:“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因为儿童执笔无所控制,故而书上的墨迹必然是混乱的如同群鸦乱飞。
故而,这首诗句把儿童顽皮而天真的状态表达了出来。后来“涂鸦”即指随意乱画,也常常说书法上的幼稚拙劣。“信手”即随笔随意书写,胡涂乱写。
而这句有时候也作为谦辞来用。即让别人看自己的书画作品,则戏称这是自己的“涂鸦之作”。
力透纸背:
这句成语也是常见的,往往是指书法的功力深厚,也泛化为形容文学上的词语力量。毛笔写字需要的是一种渗透力,它不是狠狠的把笔按下去,而是借纸吸水,笔的弹性找到一个摩擦力的启动点,进而如“银钩铁画”般行笔。
有力的笔画会在宣纸的背后,留下写字运笔时笔锋留下的痕迹,则有了“透”劲。很多人看毛笔写字,都以为是表面上的横向运动,而其实纵向上也是有力,如武术一般,具有穿透和渗透的力量。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可见古代书法家也格外重视纵向的力度变化。书法其实并非平面涂抹,而是一种横纵交错的立体力学结构。
意在笔先:
书圣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意在笔先,更多的是强调笔并非只是表达技术,而是表达背后的“意”。
而“意”并非仅仅指写过字之后的“意”,也指写字之前的状态。书法表达的不是技术,而是人的身心状态。书法可以表达才情、性格,乃至不同时间中的情感因素。
故而,状态的调整比写字本身更加重要,书法是一个状态表达的出口和途径。宋代米芾甚至说“意不在字”。意在笔先,是说一定要有书法表达之前的状态准备,在研墨中去调整,凝神静思中观察自己,然后慢慢输出为技术。真诚的表达自己。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3 15:30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书法成语典故阐释 技艺高深的窍门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753.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