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从各大篆书体而来的一种字体,传言为李斯所创。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因为其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所以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现在刻章依然采用这种字体。
隶书:西汉中期以来,隶书的脱去篆体(包括结构、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所见有代表性的例如本世纪出现于西陲流沙中的西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7年)、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新莽始建国天凤元年(14年)的书简、乐浪汉墓出土的西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的漆盘上的铭文等等,不但结构全变,从字形来讲也全成方形或扁方形,笔势则长波更自然横出,和接近篆体的直垂形大大不同了。
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我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
从书法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隶书的演变过程和小篆的形成过程是不同的,隶书“苟趋省易”与小篆的“增损大篆”有着根本上的差异。小篆是对大篆的总结和改良,在大的本质方向上是不变的,而隶书则是对篆书的一种革命,是一个质的飞跃。
这是因为大篆是象形文字,其形体和笔画都没有特定的造型,而且在文字还统一的情况下各个地区小国的写法等都不同,小篆虽然是对大篆进行了整改,使其更加定型趋向于字符化,但是仍然存在象形的古意,而隶书却是从根本上就脱离了象形古意,更加字符化。
从隶书开始,我们可以说文字已经脱离了“画”的意味,二是写出来的文字。在笔法上,隶书改变了篆书方折的笔画,改为圆转的线条,以直笔代替弧线,开始出现“蚕头”和“波磔(zhé)”,在笔势上,隶书短促而奋笔,改变了篆书的缓缓引笔,脱离了象形超越了古文字,还提高了书写速度,从这里开始汉字便进入了今文时代,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快速发展,为书法真正走向自由写意化和艺术道路上创造了基础。
篆书在体势上虽然有着不同的风格特征,但是在笔法上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粗细均匀,两端圆融,婉转流通,连接浑然而不露痕迹,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玉箸篆”。只有中锋一个笔法,这种笔法藏头护尾、笔笔中锋并不利于快速书写,往往使作品显得单调而乏味。
而隶书在字体变革的同时,还注重笔法的发展,开始兼用方笔和圆笔、藏与露来弥补篆书的不足之处,同时又开启新的书风。隶书在笔法上有较大的突破,一是波磔,二是出锋,并将字的重心依托于捺或横上,改变了篆书的纵长体势,改为横势。隶书的笔法得到了解放,点画之间有了粗与细,大与小的变化,运笔更强调轻重缓急,位置上错落有致,笔势上产生了左掠右波趋向。
字形趋于扁平,这是用笔左右开张的一个结果,笔势横向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甚为美妙。也就是这一特点,使得汉碑章法与其他字体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字距大于行距,形成单字宽展,而布局之势纵逸的统一局面。由此说“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上的重大转折是真的。
2024-01-31 15:22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隶书书法史上的重大转折 为书法艺术道路上创造了基础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5101.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