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欧体,笔者建议从《皇甫君碑》入手。和《醴泉铭》相比,《皇甫君碑》的结体更加宽阔大方,笔法更加灵活多变,字形姿态也更加丰富多样。欧阳询传世作品很多,诸如《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黄帝阴符经》、《张翰思鲈帖》、《梦奠帖》《卜商帖》、《正草千字文》、《行书千字文》等。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在欧楷中,世人大多称道其《九成宫醴泉铭》,而笔者却认为,该碑有过于寒俭呆板之嫌。要学习欧楷,《皇甫君碑》的书学价值要远超《九成宫醴泉铭》。《皇甫君碑》全称《隋柱国左光禄大夫宏议明公皇甫府君之碑》,唐于志宁撰文,欧阳询书。此碑现在陕西西安,无书写年月。楷书28行,行59字。碑额篆书“隋柱国宏议明公皇甫府君碑”十二字。《墨林快事》谓此碑立于隋朝。此碑在明代已断为两截。
图片49-1:欧阳询《皇甫君碑》
图片49-2:欧阳询《皇甫君碑》
历代书家虽然对《皇甫君碑》的关注并不太多(大多怀疑其是欧早期作品而轻视),但一旦关注,就会给与极高的评价,甚至把它列为欧阳询诸碑之首:
明王世贞:“率更书《皇甫君碑》,比之诸碑尤为险劲。”
明杨士奇云:“询书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论者谓虞 (世南)得晋之飘逸,欧(阳询)得晋之严整。观《皇甫君碑》,其振发动荡,岂非逸哉?非所谓不逾矩者乎?”
清翁方纲:“是碑由隶成楷,因险绝而恰得方正,乃率更行笔最见神采,未遽藏锋,是学唐楷第一必由之路也。”
欧楷笔画劲峭, 平正中屡见险绝,规矩中时见飘逸, 在唐代就被人当做书法的范本进行临习。据《旧唐书》记载,“(询)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或以为楷模焉”。
总体而言,欧楷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字形呈反括号状,且向左略偏。
如果说,颜体结构呈现的是正括号“()”状的话,那么欧体结构呈现的则是反括号“)(”状。而且,欧楷结体以倚侧取势,在笔画安排上右肩常常稍微向上抬起。因此整体看上去,欧楷的字形略呈向左偏侧之状;
第二是用笔较“瘦”。
这种瘦,并非结体上的瘦,而是用笔上的瘦。结体上的瘦,是皮相;而用笔上的瘦,却是每一笔都如“锥画沙、印印泥”一样充满了力度与内劲儿,让人觉得没有一笔具有痴肥之感。
第三是字势劲险但重心极稳。
欧体以方笔为主,转折顿挫,棱角鲜明,加之欹侧取势,给人既有劲儿又惊险的感觉。但由于点划斜正、长短、粗细变化得十分巧妙,却依然能给人觉得重心极稳。观欧楷就好像看杂技演员走钢丝,虽然观众会为演员的动作步步惊心,但演员却是轻车熟路,如履平地。这一点非常高明,后人临习的时候,只要有一笔失败,就会破坏了整个字的重心感觉,从而不得不佩服欧公结字之险。
清代梁巘在《评书帖》中如此说欧楷:“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险;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笔险。欧书凡险笔必力破余地,而又通体严重,安顿照应,不偏不忮,故其险也劲而稳”,这可谓是知者之言。
但是,欧体的缺点也很明显。
一是欧体不适合写大字。欧体写小字险劲瘦硬,精密俊逸;但写大字时会显得“寒俭”,这一点早有定论。
什么是寒俭?就是看上去比较单薄,显得不够大度和小气。因此在题写榜书大字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用欧体来题写。
二是欧体难以向行书转化。欧阳询初学王羲之,其用笔习惯是內擫用笔。这种笔法的最大缺点,就是写行草书时大多只能字字独立;如果要连绵书写,则必须改变用笔习惯,用外拓笔法才可。
后世书家大多从颜体入手学习书法,外拓用笔的习惯早已养成,內擫用笔反而不太习惯了,加之欧体的折笔也是靠搭接完成,因此在向行书转化时,就会和柳体一样的困难。这也是他们为何不太爱探索欧体行书的关键所在。
2024-01-31 09:58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学欧体选哪个碑帖好 欧体学习入门指南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5166.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