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三国两晋 - 正文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分类:三国两晋 时间:2023-05-08阅读数:128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块闪烁着不朽光辉的丰碑,从书体上讲,他诸体皆精;从用笔上讲,他独擅古今;从艺术精神上讲,他综合了中和与飘逸两种风格,表现出古典艺术特有的那种情感充沛而优美、理性深沉又明晰的风范。

1.jpg

中国书法史发展到晋朝,迎来了她的黄金时代。马宗霍指出:“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马宗霍进一步指出了形成这一书法艺术黄金时代的原因:“夷考其故,盖有三焉。一则时接汉魏,诸体悉备;无烦极虑,便可兼通;择要而从,尤易专擅...则隶奇草圣,笔迹多传;服拟有资,师承匪远;酌其余烈,自得新裁...一则欲好清谈,风流相扇;志轻轩冕,情鹜皋壤;机务不以经心,翰墨于是假手。”(《书林藻鉴》)马宗霍此论确实精辟。书法史在经过了先秦的发轫、两汉的积累之后,三国时代的钟縣已在总结前代书艺,为创个人风格,用笔十分讲究,楷书成就很高,瘦劲精妍,奠定了晋人突飞猛进的基础。王羲之从父王导钟爱钟繇书法,“丧乱狼狈,犹怀钟尚书(钟繇)《宣示帖》,衣带过江”(《书林藻鉴》)。王导自己的书法艺术也很有成就,擅行草,见贵当世。在王羲之的成长过程中,王导的影响不小,至少,钟繇的书迹,王羲之应该能从王导处得观。羲之的父亲王旷,也擅长书法。12 岁时,羲之从父亲处看到了前代一些书法论著,父亲嫌他年幼,恐不理解,要他长大后再学习这些论著。羲之却要求父亲尽早教授。王旷见自己的儿子志向不凡,于是便悉心教导。这自然对羲之的进步大有助益。

王羲之学便早,是从7岁开始的。他的书法教师是卫夫人。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旷与卫氏世为中表,有人据此与《王氏宗谱》考定卫夫人是羲之的姨母。这个考论是可信的。卫夫人的书法,功力深,艺术水平高。陈思《书小史》引述的唐人书评,称誉卫夫人之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有女性书法家特有的优美流畅的风格。她的笔法,是从蔡琰处传承的蔡邕的笔法,心摹手追钟繇的笔法;多年潜心的研究,她终于创出自己的风格。她既然是羲之的近亲,传授自然无私。实际上,卫夫人教导羲之学书是尽心尽力的。《阁帖》卷五收录的卫夫人的一封书信里说道:“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遵媚。”从赞美羲之书法成绩的话里,我们能感觉到卫夫人自豪自慰的心情。

王羲之在父辈们的关怀教导下,在卫夫人手把手的教授下,书艺大进。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越来越受到同族长者的器重。《世说新语》“言语”门注引(《文学志》说“羲之少朗拔,为叔父鹿所赏”。《历代名画记》卷五记述了王虞的一段话:“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勖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已之道。”从王麋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知道羲之在16岁的时候,在书法艺术上已经有所造诣,深受精于此道的长辈重视。

王羲之晚年讲到自己的书学历程时说道:“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马宗霍:《书林藻鉴》)这一段夫子自道,并没有在人格上背叛业师的意思,而是说了艺术追求艰难曲折的道路和一位欲有大成的艺术家虚怀若谷、汲汲以求的学习精神。王羲之师承卫夫人,自己感到已经学成了,就要从承传的阶段迈向创意的道路了。在这时,他渡江北游,见到了李斯、钟繇、蔡邕等许多艺术大师的杰作。艺术视野的开阔,使他感到“将谓大能”的自我判断是错误的。古典艺术的大师多不善于否定别人,而是善于否定自己。王羲之在伟大的艺术传统前否定的是自己。他开始了新的学习和追求。尽管羲之“本师”由卫夫人传承的蔡邕笔法,但等到站在《石经》之前,他就明白了真正成功的笔法是不可能全部得到传承的。深刻地理解前人的艺术创造,不断地以自己的实践去阐释它们,这是古典艺术的大师们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王羲之所走的道路也是如此。他以宏阔的艺术胸怀兼收并蓄,毫无门户之见,从不同书系的杰作中汲取着多种营养:篆书系统的,隶书系统的,帖学的,碑学的。含英咀华,感之悟之;心摹手追,斟之酌之;在艰苦、勤奋的钻研之中,他在熔裁古今,锻炼异同。终于,创获渐多,积土成山他创造了自己的笔法,磨砺出自己的书体开辟出书史崭新的风貌,以众多的作品造成了俯瞰古今的艺术高峰。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首先是行书。在王羲之以前,行书这一书体,已由刘德升草创,钟繇使之初具规模。到了羲之笔下,行书一体得以大成。王羲之大力开拓了行书的艺术容量,使自已的用笔完全符合书法艺术的审美要求,在字形上以简易带出流动,在流动中(所谓“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表现勃勃生机、盈盈意境。王羲之行书的代表作品是《兰亭序》。古人认为:“学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羲、献余书非不佳,惟此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方孝孺语《书林藻鉴》引)这等于说《兰亭序》是古来行书之冠,中国书法的经典。因为它“兼具众美”而自成风范。此论确实不虚。《兰亭序》是王羲之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的崭新创造。它的曲折流美的笔触、纵长挺拔的体势在前代书迹中是见不到的。在笔迹连断的处理上《兰亭序》在笔与笔之间曲尽俯仰、顾盼牵带、张弛之妙,表现了他独具匠心、充满创造力的笔法。自然,他的笔法是不能再现的,因为那是他的创造。许多学者都试图推断他是中锋用笔还是侧锋用笔,但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 这并不在意料之外。王羲之的笔法既然是创造,那就早已脱却了技巧的层次,取得:了可以被无限地阐释下去的资格:不是死的,而是活生生的;可以阐释,但却是阐释不尽的。《兰亭序》的结体,变化多样,相同的字,各具面貌。20个“这"字,7个“不”字,6个“一”字,5个“所”字,3个“足”字,绝不苟同,体现了王羲之之精湛的功力。

王羲之《兰亭序》,从笔法到结体,都达到了完美的程度。从全篇看,笔势起伏流动,淋漓畅快,姿态飞扬,在千变万化中却有统一-而严谨的法度,在清俊秀丽的表象下蕴含着遒劲的力度。正像唐太宗李世民在《晋书王羲之传论》中所说的那样;“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是行书艺术的经典作品。

王羲之的草书艺术以著名的《十七帖》为代表,完成了章草向今草的过渡,奠定了今草书体的形式法则,确立了今草艺术的本质内涵。王羲之的草书作品,笔姿矫健雄逸,体态遒媚秀婉,风格清新流便,他的草书特别富于抒情的力量,同时也潜藏着深深的智慧,可以说是体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法则的和谐美。

王羲之的楷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为代表作品。比较钟繇楷书,王羲之的楷书把经脱尽隶心,在方正整肃之中,表现出潇洒飘逸。用笔清劲秀丽,起笔收笔都利落洒脱;结字舒朗,疏密适当。千百年来王羲之的楷书一直是书家珍视的神品。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从隋朝开始,经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现在 ,几乎所有杰出的书法家,无不在羲之书艺中汲取营养。即使是那些在理论上反对、否定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学者,实际上也揣摩王书,并于其中有所取法。清人倡言书分南北,南派帖学,北派碑学,这个讲法尽管有理论上的问题,但也有很大的合理性。按照北碑南帖的分法,王羲之就正是帖学的宗师。他的作品有阐释不尽的内涵,也有着可以充分发展的外延。张怀瓘说得好:“右军开凿通津,神模天巧。故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进退宪章,耀文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英气绝伦、妙节孤峙。”(《书断》)

2023-05-08 12:24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节过帖释文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