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2025.03赵佶《欲借风霜二诗笺》作品欣赏一览
——江苏省图书协会——————赵佶《欲借风双耳诗》,纸本,楷书,33.2×6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诗帖是展现宋徽宗《薄金书》精神的代表作之一。 帖上每一个字都细细挺拔,笔画舒展飘逸。 转折处,明显可见书法家刻意保留了隐锋、露锋、奔腾提顿的痕迹,形成勾横画、点.....
-
23
2024.10 -
22
2024.10 -
23
2024.01 -
25
2023.12 -
11
2023.01赵佶 草书七言诗纨扇 释文:掠水燕翎寒自转
草书七言诗纨扇 北宋赵佶上海博物馆 绢本 团扇 墨书 28.4x28.4厘米释文:“掠水燕翎寒自转,堕泥花片湿相重”。书写线条细瘦刚劲,同其“瘦金体”楷书一脉相承,行笔圆转流利,有唐怀素狂草的影响。纨扇就是用细绢制成的团扇,又名宫扇,为古代后宫常用纳凉之物。其形制起源于秦汉,至唐宋时期大为盛行,并发展出.....
-
11
2023.12 -
09
2023.11 -
16
2023.08赵佶 恭事方丘敕 释文
恭事方丘敕 北宋赵佶辽宁省博物馆 绢本 墨书 39.9x265.7厘米此帖质地为五幅不同颜色描有金花凤的罗绢。释文:朕肆求盛典。恭事方丘。驰清跸以惟寅。奉黄琮而致恪。爰即一阴之始。式陈三献之仪。乃顾嫔嫱。不忘协赞。宜加宠锡。以示眷怀。迄用有成。用宏兹贲。故兹诏示。想宜知悉。十三日。敕。此帖是宋徽宗在方丘.....
-
24
2023.01 -
15
2023.11 -
18
2023.02赵佶 夏日诗帖 释文
夏日诗帖 北宋赵佶故宫博物院 纸本 散页 墨书 33.7x44.2厘米赵佶写此帖时,瘦金书体虽未完全成熟,但是风格亦较为稳定。结体重心明确,笔画之间牵丝映带呼应自然。线条清瘦劲健、笔法提按有序、结构大小得体。绢秀而不流于柔弱,清劲而不失抛筋露骨。款识题跋:款识:释文:夏日、清和节后绿枝稠,寂寞黄梅雨乍收.....
-
09
2023.04赵佶《题李白上阳台帖》释文
赵佶《题李白上阳台帖》,纸本,纵28.5cm,跋28.5×38.1 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上阳台帖》是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历来收藏于内府,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题签:“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后纸有宋徽宗赵佶题跋。皆为瘦金书,极其工整秀雅,可见徽宗对李白书迹之膜拜。【释文】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跋: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
-
06
2023.11赵佶 欲借风霜二诗帖
《欲借风霜二诗帖》,纸本,楷书,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两首七言与五言律诗合并而成,也名为“欲借、风霜二诗”帖。过去学者推测这可能是宋徽宗廿九岁(1110)时所作。...
标签: 赵佶
-
15
2023.08 -
10
2023.10赵佶 瘦金书千字文 图片
瘦金书千字文北宋 赵佶 上海博物馆纸本卷墨书31.2x323.2厘米 点击查看大图此卷千字文,素笺本,每行十字,百行,每字大寸许,为赵佶于崇宁三年二十二岁时书赐童贯。赵佶在薛稷、薛曜二人的楷书基础上融入了个人风格,更加瘦硬多筋,所写楷书间架开阔,笔划劲利,清逸润朗,别具一格,被后世称为“瘦金书”。款识.....
-
01
2023.12 -
10
2023.07赵佶《行书蔡行敕卷》释文 图片
赵佶《行书蔡行敕卷》,纵35.5厘米,横214.6厘米。辽宁博物馆藏。一说为摹本。原本书于1119—1125宣和年间。《三希堂法帖》刻本,原帖为满行7字,《三希堂法帖》改为满行4字,原帖由于后人将黄庭坚等的伪跋裱在后面,称是为太宗所作,所以作者一直传为太宗,实际上乃徽宗真迹。此卷是宋徽宗不准蔡行辞去领殿中省之职所颁的.....
-
14
2023.01赵佶《牡丹诗帖》释文
赵佶《牡丹诗帖》,纸本,楷书,34.8cm×53.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宋徽宗书法,特征是笔迹细瘦。笔画细瘦,在转折处,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痕迹,保留下来,那就成为瘦金书的基本笔画架构。如写一横,起笔处是尖,先斜下,而后横行,收笔留有一顿点,即是特点之一。结体虽楷,而整体运笔,大都直来直往,飘忽快捷,似行如草.....
-
17
2023.06 -
23
2023.01 -
25
2023.07 -
07
2023.04 -
23
2023.11 -
01
2023.12赵佶《草书千字文》赏析
《草书千字文》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作于1112年(宣和壬寅年)。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 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
-
01
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