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古代字帖集 - 正文

西周金文《史墙盘》高清大图拓片

分类:古代字帖集 时间:2023-11-03阅读数:145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西周金文史墙盘高清大图拓本

  商周时代,青铜器是王公贵族拥有的贵重物品,象征权力和地位。这些青铜器不但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人们审美情趣的缩影,而且通过这些器物上所刻有的铭文可以为中华民族早期历史的研究提供最为可信的实证,堪称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耀眼的明珠。

  青铜盘是商周时重要而常见的铜器。据文献《礼记·内则》载,“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又说,“承盘者,承水器也”,这就说明盘是水器。商周时,贵族在祭祀和宴饮前都要行沃盥之礼,用匜往手上浇水,盘放在手下面承接洗过手的弃水,以昭显其清洁。考古中发现盘常常与匜搭配使用就是证明。

  史墙盘为西周中期青铜器,为微氏家族中名墙者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名。它的发现纯属偶然———1976年12月15日,陕西省周原遗址内扶风县白家村南100多米的坡地上,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在距地表30厘米处发现了一处青铜器窑藏,共出土青铜器103件,其中74件有铭文,这批青铜器造型浑厚,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对西周历史及青铜器断代以及古文字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立即引起了全国历史和考古界的极大关注。白家村南窑藏中,最重要的一件青铜器是史墙盘。1996年6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鉴定组鉴定时被定为国宝。2008年曾调北京参加奥运珍宝展。

  史墙盘器形宏大,制造精良。盘高16.2厘米 ,口径47.3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圈足。器腹饰鸟纹,圈足饰云纹,以雷纹为地。造型稳重、制作精工。内底铸有铭文18行284字,文章措词工整华美,是解放后发现的铜器铭文最长的一篇,是已知时代最早的带有较明显骈文风格的铭文作品,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铭文前段追述周初文、武、成、康、昭、穆各王的功业;后段记载微氏家族的发展史。虽然专家学者对铭文细节看法还有不同,但大意相差不多。铭文所记述的西周历史至穆王止,因此一般认为此器属恭王时期。有人认为即微子之后,乃商之遗民。文献所载武王灭殷以后,微子启降周,并使其子来见周武王,即铭文中的“雩武王既殷,微史刺祖迺来见武王”。至乙祖时出仕于周,为周王腹心之臣。铭文最末说明,墙为赞扬其先祖并祈求多福,而作器以为纪念。“史墙盘铭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西周铜器铭中最重要的一件,为研究周初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根据,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

  青铜器物里面所铸文字,称为铭文,又称“金文”。殷商青铜器金文书法,方折劲直,描摹的痕迹很重,带有强烈的装饰性;西周中期以后的金文,淡化了书法的装饰性,富有书写意味。《史墙盘》是西周金文书法成熟形态的代表作。全文18行,中间空一行,形成两组,各九行。文字排列整齐划一,纵成行,横成列。笔画无论长短纵横,都有向背的弧势,宛转圆融,有着浓郁的书写意味。作者又注意笔画间的穿插呼应,结字方整,呈现一副精巧秀雅的姿态。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史墙盘》年代久远,其中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留待研究金文学者探考。

  史墙盘的铭文是迄今所发现的金文中价值最高的铜器铭文之一,其字数虽次于毛公鼎、小盂鼎、散氏盘等,但内容则应远在上述诸器之上。它不仅在史学、青铜器断代方面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在文体结构、修饰手法以及丰富、华丽的词汇方面,也都有很突出的特点。

  关于史墙盘的铭文,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曾释文如下:

曰古文王,初和於政,上帝降懿德大,匍有上下,受萬邦。圉武王,遹征四方,達殷,民永,不鞏狄虘,伐屍童。憲聖成王,右剛,用肇徹周邦。康王,兮尹。宖魯邵王,廣楚荊。隹南行。穆王,井帥宇誨。寧天子,天子文武長刺,天子無匄。祁上下,亟慕,吳亡臭。上帝司夒,尣保受天子令,厚福豐年,方亡不窋見。青幽高且,才霝處。武王既殷,史刺且乃來見武王,武王則令周公舍,於周卑處。乙且,匹氒辟,遠猷心子。明亞且且辛,毓子孫,多孷,角光,義其祀。文考乙公,,屯無誎,辳嗇戉隹辟。孝史,夙夜不窋,其日蔑。弗敢抯,對揚天子丕顯休令,用乍寶彜。刺且文考,弋受爾。福褱錄,黃耇彌生,龕事氒辟,其萬年永寶用。

  史墙盘铭文拓片极其稀少珍贵。出土初期,器藏当地文物所、博物馆。除锈后所拓少量拓片清晰而精美,曾为当地官员公关之上品。后被国家文物局发现,严令禁止,并被封存。据传,原器物已调西安法门寺地宫秘藏。拓片少量流入坊间,得者宝之,价格昂贵。今藏这件史墙盘铭文拓片,拓工一流,与大家共赏。


2023-11-03 13:56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洞庭中山二赋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