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汉字的实用书写,更关键的是体现了书写者的内在。也就是说,书法具有和其他艺术一样的特征,即由内而外的体现人的状态。在书法中有一个对应术语,叫“书为心画”。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故而可以看出,书法其实是一种内在心绪的外化表达,前提要动情,要内在有表达的欲望,而表达出来的不仅仅体现情绪,同时也展现了思维胸襟,乃至性格特质。
故而,书法技法只是这个展示内在的一个外在桥梁和手段,并非目的,也不是全部。虽然书法作品直接体现的是笔迹,但是看书法看的确不是这些技术,重点是内在的蕴含,这需要有一定的艺术还原能力。
但是这种还原能力,却不能误解为一种技术还原。古人并非玩弄技术,恰恰相反,古人是在享受内在的趣味,因为技术的细抠从来不会让人快乐,而君子之乐是对内在的追求。下面这个“分析”其实是误解了古人的原意,把古人的书法想象成了技术拼凑拆解工作。
这类书法分析是对现象的逆推研究,造成了一个错误理解前提:古人为了这个现象而去揣摩研究,然后参与技术演变,变成后来的样子。但其实,艺术学的不是技术,而是技术上游的那个感觉。即内在的感知和思维变化。
这是当今认识古代艺术一个非常大的误解,古人只是在那个时代的环境下去自如表达自己。不会去想什么“方法”。呈现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方法。方法需要用符合时代的方式去与时俱进的创造出来。方法是一种方便,是外化出来的,而非一个公式套用。这也是艺术的一个特点。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由内而外循环的最终表象,于书法而言,就是“墨迹”。但是墨迹本身的输出方法并非循环的源头,依然是一个衍生的浅层。古人的艺,不是杂技,而是一种自然流露,古人不在意艺术的互杀关于本身,而在意自己的身心状态,思维格局。
例如,古人谈诗都是在谈格局意象,没有人谈技术。这个在认识上要有了解,但我们学习一定是要从技术体认入手,但是脉络也是一致的,也是以获取感知为目的,技术是获取手段。而不是反过来,以调整感知为手段,如果技术成了目的,便是一念之差,谬之千里。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书法等艺术在一种由内而外的表达,而学习这些艺术,倘若没有内在驱动力,却在外在苦苦的坚持,其实意义不大。外面的人感觉学艺者是“勤学苦练”,其实他们是“乐在其中”。
学艺、读书、锻炼,应该享受其内在的乐趣,这些不是花在外表给别人看的,也不是通过每日“打卡”就能激励自己的,学习者需要的,得想办法找到自己的内在驱动力。而不要误解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坚持就能做下去。往往有意义的坚持,都来自迫不得已。主观选择的都是自如,而非坚持。
例如,如果你不想游泳,却每天进水坚持,这个意义其实并不大。当然对儿童来说,在某一阶段特定环境是有这个必要的,必要的外力可以让他们养成内在的习惯建立。
而对成人来说,内驱力如果没有,则应该想办法唤醒。因为内可以驱动外,外却不能改变内。想想电脑,没有内在的软硬件系统,你打键盘有作用么?要改变其实是要想办法从内部改变,而非在外在坚持一个看似正确的“动作”。
古代圣贤之所否定“有为法”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从修炼角度来说,一切有为法都不是修行,圣人能做成事,绝不是靠在事中的能力和表现,而是靠他不做事守静时证得的那个东西。也就说,内在的系统是如何建立并且运转的才是关键。修证是如此,艺术也是如此。
我们世人越关注古往今来圣贤和成功者的功业,反而就离他们真正想弘扬的那个东西越远。事实的确如此,后人只看事大事小,不看他们不做事时在干嘛。也就是只关注外在功能,忽略了内在系统的性能。
我们的先人们构建的,其实并非是一个体系,而是在于他现量证悟了那个境界,从境界里出来以后,对我们本性的一个重新诠释。所以,不论是学艺还是读书,都要学会逆向求源,顺读只是正向衍生,离本源只能更远。
艺术学习要不断提升感知,而不是丰富外在的技法,而哲学思考也需要不断突破思维模式,而不是一个模式下的复杂反复的推衍。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2 16:21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书法艺术 是由内而外的体现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596.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