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学习书法 要经常举一反三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3阅读数:189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人的本身素养和能力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理性思辨能力和感知体认能力。而人与人的相处,又是一种融洽于社会的能力。这三种能力只可以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却不可以偏废。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艺术侧重的是感知体认能力,而若缺乏理性思辨,则容易流于妄想。数理哲科若仅仅训练理性逻辑,也容易流入死板和僵化。而若只有自身之完善,不懂得交流与传承,也会进入一种执着和迟滞的状态。

      中国文化中,书法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形态。书法是中国文字为载体的,是文明文化直接的书写状态,而在其之上,又以笔墨的造诣建立了一个充满流动性生命性的艺术载体。书法既有理性又有感性,是具有综合性的文化形态。

      故而书法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熊秉明先生曾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的修习过程即是一个人的身心提升的过程。而所有的学习,不论文理还是哲艺都有四个阶段。即“精、通、透、化”。

      精: 制心一处

      任何学习,首先要做到的是制心一处,即集中精力去沉浸于学习之中,掌握规律和核心方法。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学习书法,则此时需要掌握核心的技术,进行磨炼。同时还需要炼眼,在审美上打好坚实的技术。

      不论是学习数学还是艺术,都需要首先“精”,一方面了解学科本身的系统构成另一方面是让自己集中心思,从思维和认知上与此学科系统印合。将自身体悟与所学之科目协调。此时的学习,不能有太多妄想,要做到“虚心”,否则便成为了障碍,很难有所印合,无法带动起来。

      学习书法,则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笔法,进而在临帖的过程中体会方法的运行操作。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发现和了解自身问题,不断的纠正。这个过程更多的是了解边界和运行规律。

      通: 举一反三

      通,则是要举一反三,理解规律之后,在实践中去衍生发展,进而更深层的体认规律。老师的演示是其中之一,而学生则需要由“一”而知“体”,进而在“用”的层面展开,即为“三”。

      书法在临帖的时候不能因为模仿而陷入了一种固定模式。而需要自己接触创作,在实践中验证自己对笔法的掌握程度和对所学法帖的理解能力。即是用创作的方式去观察自己的状态。

      我们平时总说“精通”,其实这就是纵向认知和横向验证的一种结合判断。到了这个阶段,其实就可以说是“会”了。自身边界和规律的体认,在实践情况中得到了验证,且能扩充应用的边界,则说明依然可以运行所学的“系统”。

      凡是学习,能够“举一反三”才能说是会了。只能模仿别人,还不能说会了。那种状态很有假象,合理的是被模仿者,而并非自己。“通”是一种对规律的进一步认知,然而这个深度还有相当的空间可以挖掘

      透: 明意了妄

      如果说“精”是一种纵向的学习,“通”是一种横向的体认。那么“透”则是有一个层面的“纵向”体悟。“精通”之后,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一些错误的判断,这是因为此时已经达到了自洽,容易自满,即内心没有了“余裕”。

      这时候的学习,需要进一步的整合思维结构,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且有时候是需要“当头棒喝”的提醒。这时候的老师已经不仅仅是规律讲解和经验示范,而是要有一种更宏观的视野重新构建学生的思维认知结构。

      教师有两类,一种是循循善诱,侧重方法,构建学生思维方式的;另一种是自身学养丰厚,侧重内容,向学生传授自己经验的。有前师而无后师,难成大器;有后师而无前师,只是奴仆。

      在书法学习中,这个阶段则如同“出帖”,从过去的模式中走出来,结合自己积累的学养,重新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特点。这个就需要明其真意而了却妄心与执着。这时候往往要消解自认为的“成熟”,要“返璞归真”,甚至去向儿童学习。

      宋代政黄牛曾说:“我喜习儿童字,以观其纯气也”,这个阶段是需要勇气的,要打破自己的惯性思维模式,重新去了解儿童,去掉成人的思维模式,反观自己的童年状态。

      儿童和成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儿童充满了可能性,而成人则需要固化可能性,成为稳定性。儿童在人格性格上的不平衡状态,是一直受师长纠正的。故而,要求儿童的性格人格,其实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状态。儿童阶段接触的学科也是一生中最广泛的。

      而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纠正成功,在成人阶段就不能说那是错误,而是固定性格和处事风格。比如儿童脾气不好愿意发怒,则会看到很多“解决办法”的课程。而成人这样则会被认为是一种性格。

      所以刚成年的人和父母这时候会有争吵,父母会认为你还是孩子还应该纠正。而成年人的标准是要确认自己的个性的。

      成人的社会其实是更宽容的,个性的问题不会有外在判断,而是因为这个产生一个与周围环境的势。认同这个固定性格和人格,则其人生就是以此标准,制订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和环境融洽的体系。除非成人能够自省,否则没人会去否定你。

      成年之后,可以不断自省,不满足于自己固定性格和风格定性的,认为自己依然可以如儿童一般可以不断改变,依然体察自己不足的,这是具有初心的对自己有要求的修炼之人。

      成人师法儿童,不是追求无拘无束,也不是追求把问题看简单的童心无邪,而是追求儿童的可能性和可变性,让自己永远有成长空间。即重新获得“余裕”,而更有空间去成长。

      化: 妙用无迹。

      “透”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在纵向上需要重观童年的自己,在时间线上重新捋顺一个规律,重新打开一个发展空间。而下一步,则又要开始深层次的“横向”铺陈了。“通”之后的学习状态,已经开始不仅仅是“独善其身”,而有了向外了解趋向。

      到了需要“化”的时候,才发现,这时候的进步,则需要去传播自己所学,则是要有教育者的责任。不论任何学科,到了这个深度,最终都变成了一种传承和教学。即演化到了教育者的层面。

      教育不是简单的经验传递,因为自身修炼和传递系统本身是两个系统。自己学会,是一种清醒的明觉,而传递给别人,使所学之不断绝,则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责任。而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有更高的提升。

      《礼记·祭统》曰“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这时候需要去“明且仁”要学会“成就他人”。

      唐代李子卿《水萤赋》说:“览於心乃止水之常静,烛於物靡传薪之无絶。

      自己会了,状态是“览於心乃止水之常静,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会了而且要继续传递下去,是“烛於物靡传薪之无絶”。自己修炼是做到水一样,是追求永恒。而教育传承则要像火一样,是用心点燃。二者通融,才能水火既济,上下相通,阴阳和谐。

      经常看到的是,自身学习者只会把自己经验强加给对方,而不是用足教育之智慧。这其实是还困在之前的境界里,而真正的教学和经验传递非常不同,需要有智慧,这两个看起来是一件事,其实是两件事,是水与火的区别。

      所以,自身学习,能到达水之境界,而让这个水滚沸则下面却需要火。教育是传递火种,对被教育者来说是循环的开始,而教育者来说,则是一个轮回的最后阶段。故而不论东西方还是古代现代,教育都变成了一种火种的传递和比喻。

      威廉·巴特勒·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普罗塔哥拉说: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炬”

      冯友兰说: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

      教育,是一种动人的传承。薪火相传,以心传心。学习的真正境界,是树立自我,成就他人。从开始的独善其身,到了火种传承的兼济天下。人的学习境界就是这样的一个循环,从被教到教人,才完善了这个回圈,让自己在奉献中不断提升。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3 14:42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