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文化特点 古人以感知为本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3阅读数:133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以感为体,是中国人审美的特征。从中国人发明汉字而使用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方法我们就可得知,我们祖先以感知观察物象,而也以身体作为比喻去观察天地万物,并且认为人体是天地所生,即也全息的映照了天地自然,即“天人合一”的说法。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古人以感知为本,而感知是流动的,是过程的,不是结果的。故而古人虽然总在说观察的物象,而其实是更加关切的是物象过程中的“姿态”。比如“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很明显不是在强调天地,而是在强调“俯仰观”这个动作。

      相比西方传统,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观察侧重的就是结果,是会自觉地去掉动作化的描述,让理论与实践对立,成为纯智性的逻辑思考。所以,中国人以感为体是一种侧重观测过程,描述时间性的审美观。

      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说 :

      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象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象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艺术尤其追求一种律动性,且中国文化的思维和审美亦是偏于感知,所产生的体系也是偏技术和艺术的。中国式的审美,善于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评赏者的感受,与西方认识论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人的认知是“耳目闻见之知”,并非分离感知后的理性 思考。

      书法作为中国技艺的典型代表,十分真切的体现了这一特征,卫夫人《笔阵图》说: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可见,中国人认为艺术的真正体悟,是要“多闻”且能“通灵感物”,即要把书法的技术对应到本体的感知,才可以“谈道”,这种感知,即呼吸的感通,情感的涌动。即“体感”“气感”“情感”。

      体感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人之形体,化天数而成,人之血气,化天志而仁”,又说“人之身,首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

      道家的《黄庭经》、《太平经》也充满了这类比拟,即把天地万物对应到身体,是一种身体观。即符合汉字起源的思路“近取诸身”。故而说书法的风格,也用“书体”一词,体代表了一种全息的信息集成,既有外在生理的又有内在心理的。

      我们常说的认知相关的词汇,都是“体察、体会、体征”,都是以体去感知,而又以体而验证的,这种认知方式并非依赖于知识性和逻辑性,故而中国人看一个人不仅仅看文章言谈,也看举止和姿态,后者有可能是更信赖的判断,即对“礼貌”的观察。

      而在书法中,古人要说明书写的状态,往往也是用身体作为比喻,王羲之在《笔法诀》里说:“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中国的书法美学中,处处都是人体的比拟,如“皮,毛,筋,骨,肉”等。

      最典型的莫过于对颜真卿与柳公权书法的比喻“颜筋柳骨”。是颜真卿与柳公权的字从视觉感受带来了一种对身体经验中“筋”“骨”的触觉感受,这是一种感知的旁通。而这里还潜藏了另一个含义,即这个字含有生命力。中国人用“气”来表达这种艺术生命力。

      气感

      “气”是一种呼吸带来的本体感受,呼吸即意味着生命,故而气首先表示的是生命性。而“气”还可以是指不同的“体”之间的呼应一体的关系,也可以指“体”内部整体部件之间的循环关系,艺术上来说是表示风格和气质。

      若写书法有形有体而无气,就如同尸体一般,形俱神无。刘熙载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这里的气,是说内在的博大自信的生命状态。

      苏轼在《创作论》里评价智永的书法时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这里则是指风格和气质了。

      有时候,气也具体书法过程中的呼吸作用。如古代书论中说“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总之,气代表的一种顺畅性和连贯性,最关键的是体现生命性。

      气感一方面是风格气质,另一方面又是创作中呼吸的作用,而调整呼吸目的并不是呼吸本身,而是要让内心沉静,进入书写的最佳状态,故而感知由体感细腻之呼吸与气质的气感,最终又会深入至内心情感的部分。

      情感

      书法是承载情感的,蔡邕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这里提到了书法的表情功能,写书法的时候,要懂得调动情感,这样的作品也就能体现出情感来。

      蔡邕在《篆势》里说:“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这里面提到书体的状态用的都是人的姿态,也同时有情感的起伏。即在书写的时候,速度用墨等方式都可以是情绪的某种表现,而书法值得玩味之处,除了气质,就是情感。

      我们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他的充沛的情感。而颜真卿在写的时候,应该指知道情绪的表达,而不会去刻意体会技术的问题。如同王僧虔在《笔意赞》所说 :“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

      从“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创造汉字开始,中国文化就积淀了一种“以感为体”的宇宙观,是把自己与自然看做整体,而也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知去标记自然之物甚至去理解自然之理。在艺术的创作和审美上,也是以感知融通于自然为上。即敬畏自然,从感知出发。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3 17:15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浅论中国古代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国书法艺..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