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有笔法(用笔之法)、字法(结字之法)和章法(篇章之法)三个元素,硬笔书法也不例外。永字八法系列作为笔法的基础,当点横竖撇捺折提钩我们能够大体掌握时,就要开始注重解决结构的字法问题。六度的类似理论以前也有书法家提过,这里根据硬笔书法的特性讲解一下个人的理解,我原创的六度包括:精度、长度、角度、弧度、力度和速度。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其中
第一层次:精度(笔画位置)、长度、角度,主要影响间架结构
第二层次:力度(提按)、速度、弧度,主要影响着点画质量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定武兰亭跋》中提出:“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点画笔法(用笔)与间架结构(结字)孰轻孰重一直以来争论不下。从硬笔书法角度来说,硬笔字在结构方面和毛笔字是相同的,由于工具的不同,硬笔的控制远比毛笔容易。尽管硬笔要达到较高水平时用笔同样不可或缺,但在初期阶段更应该注重于结构问题。今天我们先来谈谈结构的精度。
精度,从物理学角度上定义是测量值与真值的接近程度,包含精密度和准确度两个方面。有些朋友临写的时候,写十遍就有七八个不同的字形,这是精密度不够。又没有一个真正像范字,就是准确度不够。归根究底,还是缺乏精度意识。
常用确定精度的方法是坐标法,即利用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井圆格、八卦格等来确定笔画的坐标。但是个人认为,除空白格、田字格外,过多的参考线是没有必要的。滥用坐标法确定精度的最大问题,是很容易让人忽视字笔画的内在关系,举个例子:
这是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中的成字,作为主笔的戈钩位置至关重要。如何确定起笔位置(A点),常用的方法是把这个字放进米字格或者九宫格,然后尽量找到A点的坐标,最后在格子里写准对应位置。
但更好的方法是观察笔画之间的相对位置,尤其是与上一笔的承接关系,而不是孤立地对应坐标。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欧阳询在处理这个字的时候,戈钩的起笔位置正好在上一笔折钩钩角(B点)的正上方处。然后我们对比九成宫中有所的成字,发现尽管戈钩长度不完全一样、弧度也不完全一样,但是却都有AB点对应关系。再对比一些其他书家的结构特征,发现王羲之、钟繇等尽管字形迥异,但同样存在这样的规律: (钟繇荐季直表)
推而广之,那么所有含有戈钩笔画的字,是不是都存在这样的规律?其他笔画又有何规律?如果只是依赖于米字格、九宫格、井圆格等坐标,那么就很难发现这些共性规律。这里补充一点,某些笔画的精度基点在实体部分,而要排除修饰部分,比如钩(基点在钩角的前面一点)、捺(基点在捺脚的中心)。 (智永 · 真草千字文)
当然,作为一字的第一笔,我们没有其他笔画的参照,还是必须要有坐标法来精确位置。但是后续笔画是一笔承接一笔的相对位置,而非割裂地、孤立地固定笔画的绝对位置。这就是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也即是“首笔定位”的含义。
按照惯例理论说完,谈一谈实际运用。限于篇幅,我仅仅举一节课的内容为例,车字旁:
我所标注的A线是非常重要的参考线。例如:较、辐、辑,A线确定了右部第一笔的起笔位置,而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右部起笔是横向笔画。即:在车这个偏旁当中,右部的横向笔画起笔位置定位在A线上。为什么“转”字是特例?因为转的右部是纵向笔画。
B线是竖的起笔位置(不是撇折的横画位置),往往和A线共同确定了右部的布白间距。具体以“辐”为例,一旦车的AB线定位准确,那么一、口、田的间距、大小、长宽高也就有了标准。有了量化的标准,那么无论写多少遍,你的字形都不会偏的太多。很多偏旁都有这样的规律可循。
当然书法不是机械的排布,是充满变化的,但“变化”的前提在于“不变”,没有“不变”也就谈不上“变化”。对于初学者而言,先掌握“不变”的规律是快速进步的前提。
孙过庭在《书谱》里写道:“心不厌精,手不忘熟”,就是指临帖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用心观察,读帖越精确越好,不要怕麻烦,做到“察之者尚精”。写好的字,同样需要和原帖对比一下,找找细节哪里不到位,不能似是而非。只有先眼到、心到,然后才可能手到。另一方面,对原帖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以后,再来动笔写字,做到“拟之者贵似”。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所说:“拟进一分,则察亦进一分,先能察而后拟,拟既精而察益精。”,充分说明了读与临之间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刚开始可能浮光掠影、手不应心,但是熟能生巧。一天不需要硬性规定写多少字,多长时间,有空多写没空少写,但一定要坚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不贵多写,贵无间断,只要方法正确,就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以上为个人读帖体会,仅供参考。
2024-02-29 15:50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书法六度 以用笔为上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5449.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