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刘洪彪的颜体楷书为什么那么不像 刘洪彪作了这样的回答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3-14阅读数:300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刘洪彪说,有人问我,你写的颜体楷书为什么那么不像?我说,是我专门写不像的,因为对于书法创作来说,就要做到时时不同,事事不同,也就是说,今天写的和明天写的不一样,这件作品和那件作品也不一档,不因袭古人,不跟随时风,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只有这样,书法才能表现出某个人的风格出来。
这个言论一出,网友们纷纷认为,刘洪彪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根本就做不到把楷书写到古人那个标准上去,你看他以前写过一幅颜体楷书的作品,无章无法,说是颜体风格,但没有颜体骨骼。还有人认为,刘洪彪是书法名家,但他根本就没有楷书上下过多少功夫,就没有怎么临过帖,他的楷书水平根本不如一些书法爱好者的书法水平高。刘洪彪曾担任第七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全国书法大赛评委等职,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洪彪40岁、50岁、60岁墨迹展”,并从2016年开始,与胡抗美、张旭光、王厚祥连续在张芝、王羲之、张旭等古代草书名家的故里举办“狂草四人展”,在书法界引起轰动。刘洪彪因为金句“当代书法已经超越古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他,而他在书法方面某些独到的见识,也拥有众多粉丝。对于刘洪彪所说书法像与不像的问题,虽然在网友中间引起了一些讨论,但是,我们也要从事物的本质上去看待和认识问题,既不能偏于这边,也不能偏向那边,只有这样,才能把某些问题说清楚,对此,我想进行以下一些分析。第一,“像与不像”,是书法临摹中的问题。一个人在学习书法之初,就是要原原本本地临摹古人作品,不管是颜体楷书,还是王羲之草书,都是从临摹开始。而这个时候的临摹,就要在“像”上做文章,当代许多书法家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曾说,可以不像,这个观点我并不赞成。为什么?因为你在开始学古的时候,连像都做不到,谈何学习?只有像了,才能感知到古人的笔法与字形,只有像了,才能体察古人的用笔之法,如果不像,怎么感知和体会?第二,什么时候要不像?当临摹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之后,这个时候就要不像。这也是书法临摹中所说的那个“意临”的问题,也是初级创作的问题。虽然有很多人不愿意这么去做,总想抱着古人的字帖去“临摹”一辈子,但古人却是反对这样做的。例如米芾曾说,“古人书各个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也认为,书法要自成一家。有了临摹的基础之后,就要朝着自己风格面目的路子上去追求。这也就是说,刚开始临摹时是“无我”,创作时是“有我”。
第三,关于刘洪彪所说的像与不像的问题。他说的不像肯定是创作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临摹中的。时时不同,就是昨天跟今天、明天的不像,事事不同,就是这件作品和那件作品不像,他说“不因袭古人,不尾随时贤”,他说是他根本就不想写像。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没错,但如果让他写像,他真能写像吗?我看是未必,网友的批评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对颜体楷书的认识未必就是颜体风格的正脉。所以,假如让他真正初级临摹一幅颜体楷书作品,他还真的不一定做得到、做得好。第四,书法创作中的像与不像必须建立在有深厚的学古基础之上的。一个人没有深厚的学古、临古基础,就不能去谈书法创作,这叫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只有把学古能力的基础建立好了,再去谈书法创作。当代一些书法家因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往往注重书法的形式感,而忽视了基础能力、内容、境界的培养和锻炼,因而使得作品会以丑书而示人,美名其曰书法艺术。试想一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不正是以内容(文化修养)、境界(人的修养)而吸引人吗?如果以漂亮的外衣感动人,那只能是“以貌取人了?是长久不了的。

2024-03-14 21:23

溯古通今书法作品展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宋徽宗瘦金体是从这些人学来的 灭宋的金朝皇帝也学起了瘦金体
« 上一篇
他拿着这本字帖学了一辈子,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