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古老而又传统的一门艺术,是文化核心的核心,因此传统文化的回归书法艺术势必要回归。当前学习书法也也是热门,书法教育也成为中小学必学内容,全国多所综合大学也开设了书法专业课,还有书法博士、博士后等。但从艺术市场层面上将,对书法的认识有多偏颇,认为学书法就要当书法家,要卖钱。书法大师满天飞的社会乱象,书法博士越来越多......
你是不是书法家?属于哪类书法家?央美书法教授给了我们一个基本评判标准。
一、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书法家?他们如何从一位使用汉字的人,成长为用汉字创作出精妙作品的书法家?今天的书法家与古代的书法家又有哪些区别?
书法家称谓的出现,是历史的产物。
技法训练是一位书法家的必经之途,但书法中的训练主要通过临摹而进行。不仅初学者临摹,杰出的书法家也离不开临摹。而且。在书法领域。大量临摹作品与创作收到同样的重视。
除了书写水平,一个人能否被称为“书家”,还收到复杂因素的影响,例如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学术上的声望。
今天有雨文化背景的改变,对于一件书法作品,社会的判断与专业领域的判断有时会有更大的分歧。
书法史上有有个根深蒂固的概念,那就是书法史一种业余的活动,它不适合作为一个专业。然而在文化背景已经改变的情况下,书法应当以何种方式存在?
二、确立书法家
由于书法的实用功能,书法的训练成为一项人们普遍参与的活动。到东汉,书法逐渐成为一种可以获得名声的技能。汉魏时,张芝已被韦诞称为“草圣”。擅长书法者,他们的名字被记录在历史中。当优秀的书写者一个接一个进入人们视线,并逐渐形成一个群体时,人们开始对他们进行比较、评述。大约在南朝,在这类评述中,他们被称为“能书者”、“书人”。之后在一些书法专著中开始有书家的提法,书法史上的传承脉络与人物形象越来越清晰,但对这些“善书者”没有专门的名称。到了唐代,怀素《自叙帖》中才出现“书家”的称谓。
由怀素这样一位以书法获得社会影响的人物来说出“书家”一词,意味深长。“书家”一词的出现,表明书法已经被当作一种社会身份的标志。
“书家”的称谓出现后,一直被后世沿用。一到明代,“书家”的说法便突然多了起来,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 “书法家”的名称出现得很晚,大约是在文言文与白话文交替的时期。从明代开始,“书家”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的代表,得到知识阶层的默认。“书家”开始作为一个具有明确身份的群体参与文化活动。
三、书法家的修养
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常常可以见到这样一些作品,它们并不以才情见长,但仍然有一种动人的文化气息;此外,中国古代文士只要属意于艺事,书法、绘画几乎无不可观。修养便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
书法领域从宋代开始明确强调修养与创作水平的关系。苏轼是最早开创宋代书风的杰出书法家。他一反唐人对技法以求、精雕细凿的态度,把文化修养作为创作的首要条件:“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他一以贯之的思想。这使作者的含蕴、人格在创作中占有左右一切的地位。与此相应,苏轼否定对形式的过分关注,而强调形式、技巧之外的东西。
四、书法家的界定
现代社会参与书法活动的人们,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爱好者、一般书法作者和书法家。区分的依据是他们对待书法的态度、投入精力的多少以及所取得的成绩。
一般来说,有这样三种界定的方法:
1.自定义,即人们自己确定自己的身份。很多人自己办展览、出版作品集,都自称是书法家。
2.以参加某一级别的展览为依据,如省级、国家级等。这些展览都要经过一定的评选程序,比个人的认定要客观,但是这些评选的程序、标准,以及评委的资格经常会受到质疑。
3.书法史的标准。以作品是否为书法史做出独特的贡献为依据,来决定作者是否是书法家;标准稍微降低时,则看作品是否具有独特的风格,并达到这个时代的较高水平。能够达到这一标准的人是很少的。
4.从作品来判断一位书法家
根据一位书法家最优秀的作品,我们来判断他的水平、价值、地位和才能。我们也可以根据一个人的创作,来判断他是不是一位书法家。
传统的判断中主要包括这些指标:功力、格调(气息)、意境。
“功力”中包含许多不可言说的成分,主要指对古代杰作技法上的理解、感悟和把握。
格调指这件作品表现出来的精神氛围的品级,它常与人们对作者这个人的判断连在一起;而意境则特指这件作品的构成、文辞选择等所有细节所营造成的特定境界。
只有同时做到这两点,才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
王羲之、张旭、米芾、王铎等人是做到了这两点的,他们为书法各自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塑造了中国文化史上书法家不朽的形象。
2024-03-15 18:26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你是不是书法家 听央美书法教授讲评判标准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5891.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