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仙坛记》为颜真卿63岁时所书,这一时期的颜真卿处江湖之远,或许暂时忘心于政治的纷扰,亲近自然,出入佛道,使得他的书法面目少了几分严正肃穆,而多了几分萧散自然。颜真卿传世书迹中小字绝少,《麻姑仙坛记》让我们能窥见其小字风貌。历来习小楷者,多取法钟繇朴拙一路或王羲之秀雅一路,而颜真卿小楷则提供了一种新的风格范式,那就是平正宽博,字虽小而间架仍不失其气势。欧阳修评价颜真卿的小字“体法持重,舒和而不局蹙”,这与其大字楷书的风格特征是完全统一的。清王澍曰:“颜鲁公书,大者无过《中兴颂》,小者无过《麻姑坛》。然大小虽殊,精神结构无毫发异。熟玩久之,知《中兴》非大,《麻姑》非小,则于颜书思过半矣。”《忠义堂帖》本较之小字本笔画略细,结构也略紧,少了些许厚重而多了几分秀逸之气,学习小楷者取径于此,当多加留心体会,定能有更多的启示与收获。
《麻姑仙坛记》小字拓本
《麻姑仙坛记》是史上的典范之作,是我们学习楷书的优秀范本之一。下面,我们将分析《麻姑仙坛记》的各种笔画、结体的特征,以便进一步帮助大家临写(可参照大字拓本临写)。
一、《麻姑仙坛记》的笔画特征
颜真卿书法作品众多,风格多样,绝少雷同,但总体上都表现出雄厚、庄重、郁勃的风貌。《麻姑仙坛记》的用笔以篆法入楷,骨力挺拔,起笔、收笔多藏头护尾,精力内蕴,含而不露。
1、点画的特征
点是构成汉字的一种重要笔画,许多笔画都是由点而出,由点而收。点在“永字八法”中叫做“侧”,因笔锋顾左瞰右,审其势而侧之,故称之“侧”。王羲之云:“倘一点失所,若美入之病一目;—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眩。”积点成画,积画成字,积字成篇,由是可见,要学好书法,就必须先把点学好。
《麻姑仙坛记》中点画写法多变,形态上有方、圆、长、横、斜、挑诸多种类,但每画无不落笔峻劲,呼应庄和。右侧点是该碑中用得最多的一种,如下图中“字”字上点。这种点画状如瓜子,上光下圆,如欲滴之露,富有张力美。有时,该点略微弯曲,以显柔劲之姿。左侧点是该碑中独具特色的一种点画,其位置与右侧点一样,距离字中心较远,充分体现了颜字内松外紧的特点。如下图中“少”字左点。《麻姑仙坛记》中的点变化多样,如下图中“被”字首点以短横来替代,“麻”字上点则变为竖点,“亦”字左下点变为挑点。即使是同样的曾头点,在该碑中也是变化无穷,如下图中“弟”字上两点写成“八”字状,这是颜字的通用写法,该碑也不例外;但“并”字上两点却写成了两小撇,一出锋锐一出锋钝;到了“美”字,则又变化成“羊首法”,这是借鉴篆法的写法,使字更显生动。当有三点在—起时,它又用三小直并列来代替,如下图中“经”字左下三点;而该字的右部几点则以行书笔意将上下两点连写,使整个字显得非常灵动。《麻姑仙坛记》中的点画还有许多不同的写法,临写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注意归纳。
3、凝重古朴,寓巧于拙
清傅山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这在理论上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观点。然而颜真卿却早就将这一审美观念付诸于其书法作品中,《麻姑仙坛记》便是很好的—例。如上图中的“何”字、“麻”字,这蓄势藏锋的笔法,分熔篆铸的线条,还有这气势恢弘的结体,无不显示出它的“拙”味。此外,我们在品味其“拙”的同时,还能感觉到“巧”的气息。
4、体态沉雄,气象恢弘
《麻姑仙坛记》中,每个字都是体态沉雄,气象恢弘,这是该碑结体上的一个奥妙。尤其是在一些左右结构的字上,它并不讲求穿插,而是恰恰相反,尽量在体态上使左右各自独立,但神情上又要形成艺术整体,这样就使得该碑沉雄、圆浑而又苍老。如上图中的“颜”、“谓”二字。
2023-12-01 13:59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颜真卿楷书《麻姑仙坛记》临习全攻略!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301.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