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古代字帖集 - 正文

常岳等百余人造像记

分类:古代字帖集 时间:2023-11-27阅读数:131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附录《常岳百余人造像记》简介:

  当宗教将社会形态加以整合后,就完成了传统的说法即“道统”、“学统”与“政统”的合流。合流使思想的整体拥有了“话语的权力”,并逐渐演变为“政治的权力”,它让个人、群体或组织慑服于权威与法统之下。北朝时期的政教合一使宗教通过政治体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凡人的举动施为坐起卧息、衣眼饮食、往止居处莫具于经旨。自上而下的造像行为使当时的人们沉溺于狂热的宗教活动之中。 “题记述及所造之像(释迦、弥勒像为多)及求福事,上及君国,下及眷属至于一切众生。或为一人一家昕造,或为数十、百人联合而造。作记者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题记有的丽辞华章,有的乡言俗语。有文字误漏的,有缺造作人姓名以待补刻的,有修造旧像改刻记文的,有在旧像旧记旁添刻姓名的。”(马子云、施安昌《碑帖鉴定》)一如常岳那样,“率邑义一百余人,寄财于三宝,托果于婆娑,磐竭家珍,敬造石碑像”,于是“乃运玉石于他山,采浮磐于今浦,既如天上降来,又似地中涌出”,为的是达到“三宝常存,法轮永固,国祚永隆,八方宁忝”的目的。清代王昶《金石萃编》卷三十九《北魏造像诸碑总论》中曾深刻地指出:释氏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上升兜率天宫之说诱之,故愚夫相率造像,以冀佛佑,百余年来,浸成风俗……纵观造像诸记,其祈祷之词,上及国家,下及父子,以至来生,愿望甚赊,其余鄙俚不经,为吾儒所必斥,然其幸生畏死,伤乱离而想太平,迫于不得已,而不暇记其妄诞者。造像记的艺术形态应该说就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心理要求。故北朝造像记虽发达,然刻工偏重造像而疏虞文字,用刀简略,故方峻之笔时时可见;而碑志自然重在文字,则镌刻也就相对精致,方圆之笔交替互用,这是两者的差别。

  现藏于朵云轩的《常岳等百余人造像记》拓片为北朝造像记书法,年月泐。《补访碑录》中列于北齐,《八琼室金石文字补正》以为“书兼隶法,当是北魏手笔,决非齐刻”。在河南洛阳存古阁。正书。有方界格。记后及下方皆题名。书法精能挺拔,问有二一篆隶书。记文之结字,大小欹侧,不甚整齐。题名则宽博工整略兼隶意,

  《常岳等百余人造像记》在外观形制上采用了《始平公造像记》画界格的方式,应该说是以一种恭谨的态度来对待的,加之书刻俱精,有纤毫毕现的感觉,所以在北魏造像中属于上乘之作。同时,这是一件典型的隶楷交错的造像记,楷意大于隶意,在其用笔中我们已能清晰地感觉到唐楷法度森严的几丝气息,如有些字已接近颜真卿《多宝塔碑》中的用笔和结体特征。然而,这毕竟是一件北朝时期的造像记作品.正处在逐渐被雅化与整合的过渡期,所以尽管整体上欹侧感不强,但某些局部的处理依然体现出北朝书法一贯的自然天真的特点。临写此造像记,在用笔上应以露锋方笔为主,提按转折须交代清晰,结字上以方居多,要适当保留一些隶书的波磔点画以增强古趣。对某些结构的处理,既要考虑其视觉美感又不能过分追求离奇怪异的造型,以免破坏整体气息效果应该说,临写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历代书法大师留存于世的临本均说明了这一点。此造像记可作为已谙熟唐楷并想再进一步求变求新的过渡性临本。(作者: 胡传海)
 

2023-11-27 17:42

标签: 造像 常岳 百余人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洞庭中山二赋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