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苏轼的了解,大概就是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旷达的人生态度了。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便圈粉无数;又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是直抵人的心灵深处。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大家都爱称其为苏东坡。而我更喜欢用他的字,子瞻。苏洵老爷子给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取名、字时,应是看到了这段: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这段取自《左传.庄公十年》。
苏洵老爷子取其意,在《名儿子说》中写道: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可以提炼出八个字:扶轼而瞻,望辙思由。其中寓意,读者自行感悟。
通过品读苏子瞻的《寒食帖》,窥视其旷达下的内心的那份苦闷。(后续使用“苏东坡”,大家更熟悉)
一. 《寒食帖》的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朝廷中何正臣等人指摘苏轼的《伐塘集》(诗集)有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谤讪讥骂之嫌,弹劫苏东坡。于是就有了北宋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为啥叫做“乌台诗案”呢?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而这件事情是由于苏东坡的诗集引起的,所以叫做“乌台诗案”。
后来,宋神宗因害怕背负杀害文坛领袖之名,特赦苏东坡。于是,同年十二月,被关押四个来月的苏东坡被贬为黄州田练副使,进入了他政治的失意时期。
这幅《寒食帖》书法作品,应该是苏东坡创作完这两首寒食诗的两年后书写的。
二. 《寒食帖》作品
下面展示《寒食帖》的全貌。有些跋文因为找不到高清版,所以无法解读,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此次也不再赘述上面的印鉴,有兴趣者,可以期待后续文章,会汇总一期历代名帖上的印鉴介绍(值得您的期待,嘿嘿)
全幅
《寒食帖》全貌
前隔水 - 雪堂余韵。从字的富态感来看,妥妥的乾隆御笔(中间大印,即为乾隆御笔)
苏东坡在元丰五年(1082)的大雪节气,修建了一座草屋,美其名曰“草堂”,并写了《雪堂记》。乾隆的“雪堂余韵”由此而来。
《寒食帖》内容
苏东坡的书法,后世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北宋)。其字,初看平平,让人感觉丰腴肥硕且矮胖。其亦友亦徒的黄庭坚戏侃:东坡其书,如磐石压蛤蟆。苏东坡反击之:鲁直之书,犹如死蛇挂树。苏东坡对于诗、书,有独到的见解。其有诗云:诗不求工字不齐,天真烂漫是吾师。从苏东坡的书法作品、信札来看,确实体现了“天真烂漫”的精髓。此为见仁见智之事,读者自行体会。
有幸,我们能在《寒食帖》中,同时看到宋四家前两位的墨宝。
2.2 看看背后的故事
下面,我们一起品读这两首诗。看看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
第一首全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逐句解读: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这两首诗,写于元丰五年的二月。苏东坡是元丰二年冬(腊月)到达的黄州。经过元丰三、四、五年,来到元丰五年的寒食节,其实不满三年,但是经历了三个寒食节。所以,此处写道“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一两日。清明节属于春季的第5个节气,正是花团锦簇之时。大家都希望春天不要过去,最好是四季如春。我们现代人也都有“惜春”之意。然后,清明节已经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了,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时间是无法停留的。所以苏东坡也感叹“春去不容惜”。“不容”,即容不得,这里理解成“来不及”更贴切,更能体现出诗人那种失落之情。
寒食节这个时间点,正值黄州的梅雨季节。绵绵细雨一直下个不停,足足两月有余,人人为之苦恼。本应是美好的春天,却被这绵柔的细雨化为了萧瑟的秋天。诗人借此表达出自己心情的不畅,内心的苦闷。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而此时的苏东坡先生,恰巧又久卧病床。连绵的细雨,无疑加重了其苦闷的心绪。此时,又听闻院中的海棠花被风吹散,纷纷飘落,落在了泥泞的地上,雪白的花瓣与黑乎乎的泥水搅在一起,一片狼藉。
“泥污燕支雪”,这里的“燕支”,指的是燕支山,就是我们现在甘肃的焉支山。在古代的文学作品里,燕支山常常指代西北的高寒地区,那里常年积雪。“燕支雪”,便是燕支山上的雪,常年无人践踏,显得格外的白。李白也有诗云:燕支常寒雪作花,峨眉憔悴没胡沙。
此处,苏子瞻用“燕支雪”来指代白色的海棠花。形象的表达出雪白的海棠花瓣飘落在泥泞的地上,一片狼藉之景跃入眼帘。
相比,此刻定有人想起苏东坡另一首诗:“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首诗里的海棠花是红色的。其实,海棠花有很多品种,平时我们看到的海棠花,大多是红色的。因此,这句也被有些人解释为“泥污胭脂雪”。个人觉得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至少,字面上,东坡老人写的就是“燕支”二字。
闇(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于是,苏东坡感慨到,美丽洁白的花飘落,混在泥泞的泥土里,慢慢消逝,无声无息。这大自然的力量,是人无法抗拒的。所以叹道:“闇(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这句出自《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句意思就是:把船藏在深谷之中,高山泽藏身于大泽之内,应该是很安全了。但,大自然却可以在安静的深夜,施展出超人类的力量,把事物都转移走,熟睡中的人根本没法察觉。即:人无法掌控那些悄悄溜走的事物,比如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流逝。与前面的“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相呼应。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这句突然出现,感觉突兀,其实不然。而是把之前写物变为了写人。意思就是,阴冷、连绵的春雨,飘落满地且肮脏不堪的海棠花,让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悲凉气氛中。这种情景,与一个大病初愈的少年,状态不佳,中气不足,气虚无力,乃至头发花白毫无差别。人、物之间彼此对照。
第二首全文: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逐句解读: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今年春天的雨季实在太长了,这雨让江水涨得老高,眼看就要进家门了,然而此刻的雨还很大,完全没有停的意思。这草屋,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在茫茫的水雾里飘荡。
一副凄惨无比的画面,就这样跃然纸上。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苏东坡来黄州时,由其长子苏迈护送来的,没有别的家眷。又是被贬,俸禄甚微。所以,厨房(庖)里空空如也,只有一些摘取回来的菜(“东坡”之号的由来,便是苏轼在一坡上开荒种菜)。而炉灶也不是完好的,破旧不堪。一个文人,手无缚鸡之力,何况砍柴,只能扯一些芦苇回来烧饭。可惜这雨又连绵不断,只能将就着当柴来用。
刚点燃的湿芦苇搞得厨房到处是烟,呛的苏东坡咳嗽不止,然后跑出门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一抬头,看见远处树枝上落着一只乌鸦,嘴里叼着一张纸钱,才猛然想起,今天是寒食节,不能开火(求此刻苏东坡的心理阴影面积……)。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在这饥寒交迫之际,苏东坡陷入了成思,悲从心起。一颗报效朝廷的心,却遭到了如此的待遇,报国无门;而此刻,自己身处黄州,远离自己的家乡(坟墓在万里)。真是忠、孝皆不能全。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也拟哭途穷”,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晋书·阮籍传》记载,晋朝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面对巨大的精神压力,常常驾车漫无目的乱跑(有时我们现代人也如此),直到开进了死路。然后大哭一场,然后调转车头,继续乱跑。这就是“穷途之哭”,意思是本意是因车无路可行而悲伤,后也指处于困境所发的绝望的哀伤。
“死灰吹不起”,苏东坡也想效仿阮籍大哭一场,释放内心的苦闷。然而,哀莫大于心死,此刻连哭都失去了动力(吹纸灰的力气都没有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1 21:44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品读寒食帖 感受苏轼旷达人生的无奈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566.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