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美,是规矩方圆,是规则美、秩序美、工具美。在书法上,是学字的规矩,用笔的规矩,审美的 规矩。而青春年少,意气风发之时,这时候的美,是英气勃勃,是个性美,是细节美,是力量美,追求的气势和情感抒发。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青春年少,处处生机,会认为美是一种力量速度的叠加,因为力量和速度都体现了生机。力量速度驱动的时候,身心都会有抒发的快感,会感觉自己蓬勃朝气的生命涌动。年轻的生命充满了弹性,似乎可以无限的拓展和伸张。
所以,那时候美的认识,是拉扯的,是高亢的,是墨色浓烈的,甚至是散乱的。是追求局部的精彩爆发,是追求刹那间的冲动快感,是“一拳击碎群星座,化作山间万盏灯”。
我总认为,这就是勃勃生机,这就是自然之理。这时候练拳,也总是关注局部力量的爆发,不知疲倦的训练那一拳一脚的力道,进攻躲闪的速度,常常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却乐此不疲。这时候练箫,追求声音共鸣、追求飞指快音,只将内心之事,尽倾于音律。
渐渐会发现,力量和速度有更高的维度认识,真正的力量并不来自局部的抻拉,而是来自整体之呼应,真正的速度并非局部的冲动,而是整体之伸缩。我们以为局部的力量速度美是我们练出来的,而更高纬度的认知告诉我们,这是人体本能的规律,这一阶段,不过发现的是皮毛。
真正的美,是结构,真正的美,是规律的认知和表达。
而自然之理与生机,其实也是结构的衍生,并非局部的累加;它是均整灵活的,而非偏力一方的;它是动态平衡的,而非倾泻而出的;它是细微绵长的,是博大深远的,是“吐纳灵源同宇宙,直将紫气布山川”
这时候吹奏洞箫,更注重旋律和气息的完整性,更看重“中和之旨”,气息不再为某一音考虑,而是整体气质去考虑。
这时候的书法美,已经不是讲求线条的律动和质量,也不是细微的笔法,而是字的结体和通篇的章法。这时候我们看书法作品,着眼点也在整体上去体察那种迎面而来的笔墨生机,在结构中体会规律的本质和衍生的智慧。
启功先生认为书法的结字比笔法更加重要,他对他发现的结字黄金律非常看重,曾作诗云:“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整体的结构美,是有形而生态。书法结体,可以体现出一个书家的造形能力。孙过庭《书谱》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之所以说“务追”,是因为,能在“平正”的结字基础上兼备“险绝”,使字有态、有势,是很难的,并不是轻易所能实现的。
传授书法的人所谓“横平竖直”,是有不同层级的理解的。在开始只是规矩的恪守,而在整体结构的角度来看,横平竖直,亦是结体问题,一横一竖,即是结构的最根本构造。即所谓纵横有象。电影《一代宗师》中说:“功夫,就两个字,一横一竖”。
这时候的自然美的观察,已经不仅仅着眼于飞花落叶,瀑布流云,而更喜欢看大树。大树体现了生机的整体结构,不管他枝叶枯荣,只看那树干冲天、拔地而起的精神。人们往往看茂盛枝叶,却忽视了其根、其本。你看,连我们的语言中,对事物的本质看法,都是以树为比喻的。
根本的整体,才是究竟。
这时候练武,也不再关注拳脚飞动,而更喜欢看老前辈的拳照和站桩照,不关注他们拳脚的发射,而是体会他们间架的完整和均衡,这时候,似乎才发现人体美的另一个侧面。
站桩是模仿大树,上接天,枝叶呼吸养分;下入地,根系汲取精髓;中立人间;为世人楷模。站到通透,三才贯通,体智兼备,无不圆融。
站桩是为了追求结构和整体的静功,而静的目的并非静,而是为了获得更高层面的“动”。所谓静功,是为了炼出深层次的动,这个动包括更深的体验和潜意识层面的。站桩是为了求浑圆力,静坐是为了出“契机”。
这就是很有趣的地方,静功是为了追求新的动,而动功却是为了追求动中建立的平衡静感。书法可入静,能入静的都是动功。 吕洞宾说,莫嫌闹里无消息,静处功夫动处参。
动、静,不是强弱的标志。静中有蓄,动中有泄,静中有藏,动中有露。这时候你才会发现,同样是看一个动态之美,关注的重点却由边缘的律动转化到了根本的整体,即使看动物舒展的肢体,也更愿意去看它运动中骨架的合理性,《清静经》里说,“降本流末,而生万物”。而如要体会万物之理,则是去看其本。
由根本而衍生枝叶,此为顺德,是规矩之美;由枝叶而关注根本,此为崇道,是追求规律之美。创造美的艺术家,是用自己营造的规则系统,展现他对世间规律的理解和认识。仅靠规则,只是小美,印合规律,才是大美。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3 08:24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什么才是书法真正的美 书法美的生命痕迹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745.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