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为什么是王羲之,王羲之是怎么成为书圣的?王羲之一生做的事很简单,四件事就能概括:读书、做官、旅游、写字。王羲之是高干子弟,出身豪门士族,但他对做官兴趣不大,也没什么政绩。后来王羲之在官场上被人穿了小鞋,一气之下挂印而去。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王羲之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书法。汉代没有书法这个词,谁的字好,就被称为“善书”。魏晋时代是个士人喜欢标榜自己的时代,不像现在,名人的标配是名车和名表。那时名士讲究“风骨”,行为越奇怪越好,不搞点行为艺术就不算名士。晋朝的书法家也学这一套,方法是先奉古人为权威,比如张芝和钟繇,然后再拿权威比附自己,这样自己就成了权威。
东晋初年,书坛的权威是王廙,跟王羲之有血缘关系,也教过王羲之写字。可惜王廙称霸书坛的时间很短,因为他死得太早。
权威一死,大家都想当接班人,争来争去,最终还是看技术,结果王羲之独领风骚,但那已经是王廙死后二十年的事了。在群龙无首的二十年里,王羲之一开始其实是处于劣势的,因为他早年写的字,实在不咋地。大概公元344年,王羲之突然有了名气,学习王字的人逐渐增多,引起了征西将军庾翼的不满,扬言要比试比试,结果折戟而归。
永和元年(345),42岁的王羲之,终于登上书坛盟主之位。
王羲之能当上盟主,在于他对前人书法的创新,去质尚研,变古为新。所谓古,就是字中还有隶书笔意。钟繇、王廙书法中的隶书笔法保留得都较多。王羲之早年的字,如《姨母帖》,古质的体态较多,到了四十多岁,才写出独具一格的“新体”。
比如楷书,他用一笔直下的笔势改造了钟繇楷书中那种隐含隶意的翻挑之笔,弱化了横向的笔画,强调了纵向的笔画,字形由扁变长,字变得更紧凑了。于是,一种歪歪的(欹侧),但又整饬的楷书在他笔下完成了。
王羲之的行书、草书更是爽利、研美,受到士大夫们的热捧,而不独这些缙绅辈,当时社会整体的审美时尚就是趋新附研。
王羲之对自己的成就相当自负,说自己能和钟繇并列(抗行);比起张芝,那简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艺术家似乎都比较自负。
可是,王盟主毕竟资历浅,东晋士人喜欢争强好胜,这是他们的群体性格。王羲之生前与古人争胜,赢得名声,自己难免也成了靶子。东晋后期,有人就开始挑战王羲之的地位了。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与他老爸合称“二王”的“小王”。
不知道是不是俄狄浦斯情结作祟。
王献之是当时最有资格和实力能和王羲之一较高下的书家。王献之的书法比他父亲还“新”,以“媚趣”著称,王献之也自信得很,认为自己比爹高明。王献之成为权威是在死后,因为他的两个徒弟,羊欣、薄绍之成了刘宋时期的名家,有两个徒弟的宣传鼓吹,南朝宋、齐两代,大家竟然只知道“小王”而不知道“大王”。
于是大家又在创“新”的路上竞争起来。
可是这股创“新”风气到了萧梁时就突然停止了。刹车的是梁武帝。梁武帝不喜欢新,偏偏喜欢古。他告诉当时的书法家,王献之不如王羲之古,王羲之不如钟繇古,言下之意,钟繇才值得提倡。
皇上一说话,底下的人当然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学钟繇”活动。尴尬的是,钟繇留下的作品实在太少,咋办?王羲之的作品多,那就退而求次,学王吧。所以,梁武帝干预书坛,提倡钟繇,结果却是王羲之的书法得到了普及。陈、隋之际,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禅师以弘扬“大王”书法为己任,据说写了八百本《千字文》推广王字,王字又流行起来。
人算不如天算啊。
唐朝时期,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的超级粉丝。他的老师是虞世南,而虞世南师从智永,所以李世民算正儿八经的王门弟子。李世民推广王羲之的方法是,在全国范围内高价征集王羲之的字,然后让宫中的“人肉复印机”复制,再赐给大臣。李世民还亲自写了《晋书》中的《王羲之传》,以皇帝的地位肯定王羲之的权威。
王羲之这下妥妥地成了书坛的大神。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16 11:19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书圣为什么是王羲之 王羲之是怎么成为书圣的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368.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