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其实并不仅仅是墨迹,更是蕴含着立体的信息,这如同构建一个人,一个字有血肉也有筋骨,更有精气神。中秋佳节之际,我们以古代书法书写“中秋”为对比,感受“骨,肉,筋”的美学涵义,感受不同风格侧重的“中秋”。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书法之“骨”
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样的用语:此人有没有“骨气”,说不忠诚的人说是有“反骨”。本来“骨”是表示人或者动物的骨骼,后来引申为评论他人时候抽象的概念“骨”,在中国古代很多古典的文艺理论中频频引用,比如刘勰《文心雕龙》里提到的“风骨”、谢赫《画品》中的“骨法用笔”,王僧虔《论书》中的“骨力”。那么书法中的“骨”到底是什么你呢?
我们联想一下人体,我们看人的相貌,其实都是皮和毛所作的区分,所以我们也称肤浅的看待一个事物,叫做“只看皮毛”,皮毛的好坏可以具体所指,而一个人的气质魅力却无法单一的指出具体指出,而是全身散发的。那么这个气质的最深处内部的力量,应该就是“骨”,就是这个人的言谈举止,能感受到他内在的力量,那么我说书法作品中,“骨”是指突出了雄健有力的风格。
我们看到魏碑的字其实更强调字的“骨”的质感
魏碑《贺兰汗造像记》里的“中”
魏碑《孙秋生造像记》中的“秋”
魏碑《贺兰汗造像记》的“中”和《孙秋生造像记》里的“秋”,劲力刚直,转折明显,方笔居多,筋骨相连,左右纵横捭阖,凸显了魏碑的特色,体现了一种铁骨铮铮的硬朗质感。那么我们也就知道,当书法里得到了笔力雄健的力量,就有了“骨”的感觉,追求的是“内力”。
《梁武帝又答书》里说:“纯骨无媚,纯肉无力”,这是说其实一个好的字是不能光有“骨”的,就如同一个人只有骷髅还不能称之为人,要有肉的丰满,骨的力度,才是完整。那么,什么是书法里的“肉”呢?
书法之“肉”
骨之上,有了肌肉脂肪,人才有了人的样子,一幅字也是如此,有了骨的力度和框架,用笔的丰满,整个人才有精神。那么书法中的“肉”其实就是基于“骨”之上的丰润笔法效果。
《续书断》中,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评价是“遒劲婉熟”,也就是赞赏颜真卿“刚健圆润”之美。颜真卿成熟的楷书风格非常明显,就是“肉”的感觉非常强烈,丰满圆润的肉配合刚劲的内在力量,使颜真卿的字更加饱满立体。
唐代书法名家颜真卿《自书告身》的“中”,用笔敦厚丰腴,体态万千,而第一个横体现了“筋”的感觉,其他都由“肉”覆盖,用丰厚的笔法隐藏筋的外形,形成一种视觉对比,雍容大气。其实什么是筋呢?筋就是“骨肉相连”之处,人体并非骨头加上肉就可以,中间有筋才能做出灵活的动作,所以,颜真卿有骨有肉,是因为他很强烈的“筋”的感觉,什么是书法中的“筋”呢?
书法之“筋”
刘熙载《书品论》中说:“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然筋患其驰,亦患其急。”这说明“筋”是一种有度而隐忍的“力”,它既表示弹性,所以不能“松弛无力”,也表示要防止怒张紧急,说明又表示一种度。可以说“筋”其实是肉的一部分,和“骨”黏连的部分。
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曾经叫做“瘦筋体”,强调的就是“筋”在展示, 瘦金体“筋骨外露”,显示出一种傲气大胆的姿态。
宋徽宗赵佶《闰中秋月》里的“中”,凸显了瘦金体的本色,筋是外显的,舒畅洒脱,用笔瘦劲,舒展挺健。“中”的一笔竖画,信然有力,行笔飘逸,停顿处却似有千钧力,有如定盘之星。其他笔画柔如柳叶,构成这个字刚柔相济,清爽稳健的特征。“秋”是左右结构,左右呼应,体现了超迈的笔力,牵丝自然而迅疾,停顿处有力而果断。轻盈无迹,瘦劲而不纤,端庄而不死板。
赵佶《闰中秋月帖》
一个好的字,如同一个健全的人,最起码“骨、肉、筋”是齐备的,我们前面举的例子,只是在齐备的基础上侧重各有不同,这就是产生风格的原因。这一点上,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有很精当的总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古代的书法理论,用人体的状态表达字的感受,这说明人体的动态甚至精神状态都和字的状态是相通的,这也就可以说为什么说武术和书法是相通的,因为都是具足筋骨肉的动态变化。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3 15:15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书法作品其实并不仅仅是墨迹 更是蕴含着立体的信息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748.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