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箫在演变的过程中,因为地域风俗不同,也有了不同形制出现。正如汉字书法在时间长河的演变中,因为规范化和便捷性的不同需求,产生了多种字体。不同的字体也有不同的性格,如同不同形制的箫,也有不同的音色和特点。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洞箫与楷书
洞箫是最常见的箫的种类,洞是深远之意,洞箫可以说是广义所有箫类的统称,但狭义的洞箫也有其自己的特点。传统的洞箫指孔是六孔,因其用竹制作,故而也有人把竹子的节目十分看重。最好的是“十目九节”,九是阳之极数,九节箫是“象道之极”的寓意。同时,节也表示气节和节制等君子品格。
汉字书法中的楷书,也具有这种文化属性的含义,“楷”是楷模之意,意思是以此字体作为标准。楷书又名正书、真书、可见其文化内涵的核心性。洞箫是最广泛的箫类,也亦如楷书是最通行的汉字形式。
洞箫音色淳厚儒雅,也正如楷书端正中和,在地域风格上,楷书分南北两派,北派楷书雄奇浑厚,刚健有力,南北朝时期是北方的魏碑就是例子,代表人物是郑道昭;南派楷书儒雅端正,笔画间留有隶书意韵,代表人物是钟繇和王羲之。
洞箫大多产于江南,却也很多流传北方,在中和之旨上自然就会有北方流派的雄浑的力量赋予,就出现一些“北派风格”比如流传于陕西西安高陵县的“高陵洞箫”就是北派洞箫的代表。声音苍茫悲壮,体现了秦腔类似的韵味。
南箫与隶书
准确的说“北箫”的概念应该指的是风格流派,而不是洞箫的形制。而“南箫”则不仅仅是风格,在形制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与南箫相比,洞箫是狭义的概念。洞箫细而长,南箫粗而短,洞箫长二尺七寸,南箫长一尺八寸,二者都是六个指孔。洞箫无竹根,而南箫留有竹根。
洞箫
洞箫尾部的出气孔名之“凤眼”有四孔,南箫“凤眼”有二孔,吹口来说,洞箫平而圆,为U形,叫山口,有顶盖;南箫陡而尖,为V形,名歌口,无顶盖。南箫的v形吹口称之为歌口,即表明其更有歌唱的模拟形制,风格也会更细腻和吸引人。
南箫
南箫流传在福建泉州一带,多是与南音并称,曲调宛转悠扬,也有古朴之风。故而南箫在风格上更像隶书。隶书较之楷书,更富有灵动性,风格也更多,比楷书富有柔情和变化。孙过庭在《书谱》里说“隶欲精而密”,隶书有更多内在的细微要求,对外则有舒展之意。
如果更具体点说,南箫的音色风格更加接近的是隶书中的《曹全碑》,这幅传世书法秀润典丽,字形飘逸多变,运笔以“圆笔”为主,体现了一个“润”字。《曹全碑》的隶法,遒丽紧密,虚和雍雅,笔意飞动,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柔中带刚,细筋入骨。这些特点都和南箫的听感非常贴合。
琴箫与小篆
相较于前两者,还有一种因为便于与古琴合奏而产生的箫类,即琴箫,相传是清代彭祉卿所创。在形制上,琴箫与洞箫类似,吹口一致,只是箫管更细,指控开八控,便于转调。
琴箫
琴箫是和古琴密不可分的,其音色典雅秀丽,更加细腻,与古琴相合,不会盖过琴声,相得益彰。琴箫因多与古琴合奏雅曲,故而也称为雅箫。琴箫音色如溪流,婉转流畅,通透明达,这种感觉更像书法中的小篆。
《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篆书蜿蜒绵细,曲折细节处见精神,正如琴箫之意。李斯说小篆笔法“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
琴箫之柔美细腻,正如小篆笔意,轻重得当,如云如水,若能比较二者,则可清晰明白这种美学的妙处,如李斯所说“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尺八是古老的乐器名称,因为身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唐代尺八是所有箫的前身,当时的箫其实是排箫,笛和尺八很多却指的是现在所说的箫类乐器。宋代尺八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的主流吹奏乐器。尺八和南箫形制很像,只是他的歌口很大,是外切口。而洞箫南箫琴箫都是内切口。
这种内外切口的不同,也造成风格的迥异,尺八较之洞箫更加外向,日后发展的吹法里,尺八变的更加有力量,且气息强大,有时候会让气息部分流出,让外切口削成两部分,造成肃杀沉吟的效果。
尺八已经成为了日本电影的主要音色,现在影视剧里,肃杀荒漠,沉重慨叹之氛围音乐,也多由尺八完成,因其有气声,更加模拟了一声叹息的感觉。与洞箫的儒雅内敛形成鲜明对比。
尺八这种风格,很像书法中的行草书,在风驰电掣中体现性情之旷达放逸,音色如武士刀般锋利,声音如同斩入空气,发出阳刚之美。行书之顿挫有力,草书之舒畅飘舞,都是力量和速度集中的体现。
李白形容怀素的草书“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如同尺八吹奏出的急雨狂风的声音状态,又如其空旷之音的空间感,又如大地茫茫雪的视觉感。更何况“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体现了速度力量的风驰电掣,”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有如尺八模拟的力量对抗的感受。
尺八与洞箫气质的不同,我曾以一诗道之:“胸怀天地心念竹,一气之用两不同,深幽古刹品清雅,寒风斩柳吹虚无。”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3 11:55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洞箫与书法的相通性 各异箫色对书风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779.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