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有一个特点,即讲究体验和感通,故而不同的中国艺术,都是借助不同的技术通道表达内在的感知,这些感知有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书法与中国武术在很多地方具有相通之处。民国时期著名的武术家孙禄堂先生对此有很多有价值的阐述,本文将通过孙先生的观点,阐释书法与武术一些相通的话题。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孙禄堂先生是近代武术名家。对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都有独到的见解,创立“孙氏武学”,对我国武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孙先生不仅武学精湛,而且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也写的一手好字。孙禄堂先生的行楷书法,结体上受黄庭坚的影响,笔力充盈,结构严谨。
他的草书结体圆活紧凑,行笔沉涩,运墨苍润,如同他的内家拳盘架一般,有形意拳的力度,太极拳的柔化,八卦掌的灵活。
孙禄堂先生自己也阐述了很多书法与拳术的关系,在他的《拳术述闻》中记载了他对武术和书法的相通性的理解过程。
孙禄堂《拳术述闻》里提到,他自幼喜好武术,接触各门各派多家,但是总是感觉自己没有明白其中的精义,只是学到了一个大概的样子。
后来孙禄堂居住在北京,有一位叫做高道天的书法家向他学习武艺,学了一年多,高道天对孙禄堂说:“我学了些日子之后,感觉已经心领神会,才发现书法与武术有非常大的关系,虽然在运用上不同,但是道理是一样的。”
在孙禄堂的诘问下,高道天说了个“二五之理”:“拳术有五个纲,即劈、崩、趱(钻)、炮、槓(横),书法有五种用锋,即中、逆、齐、侧、搭”,认为这个都对应到了五行的概念,形意拳的五行拳和书法的五种用锋,都有着相似的规律。
孙禄堂因此感慨道“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因为劈拳是形意拳的根本,其桩功三体式其实就是劈拳的定式,其他几个形态都是劈拳的演化。而书法里,中锋是体,其他笔法都是对中锋的一种运用。所以“二者运用虽有不同。然其精奥其原理固二而一者也”。
高道天,是民国的一位书法家,与于右任等书家交好,擅长研究《石门颂》,是冯玉祥的书法老师,同时也因为向孙禄堂学习武术的关系,教授孙禄堂的女儿孙剑云书法。
孙禄堂对剑法与书法的体悟
民国时期的武当剑传人李景林和孙禄堂也颇多交往,二人在剑法上交流甚多,孙禄堂擅长八卦剑,二人武当剑和八卦剑的切磋交流,加上之前高道天书法上的印证,让孙禄堂对剑法和书法里的草书有了互相通融的认识:
观乎舞剑之形势,行如游龙,屈曲婉转变化之意义。与草书用笔之法度、神气、结构、转折、形式实相同。始信昔人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曰得书法之道,为不虚也。是则古人之善草书者,迨皆明剑术之理,盖不如是。焉能得草书中之实质与其精神乎。
——孙禄堂《拳术述闻》
如果说拳术与书法在外观上看不到太多相似,更多的是内在的相通。那么剑法和书法则更近一些,都是手执之物,在运动规律上,虚实变化上,非常类似。比如握剑和握笔都不能太过紧,要留有余地,而行剑的转折,法度更如同执笔写字。
“四壁烟云张旭草,满庭风露赵昌花”
书法与武术的共通之理
一位书法家练武,一位武术家练字,为何都会感受到二者相通呢?这是因为毛笔书法的本质,是利用笔、纸、墨、砚等工具,在意象上塑造一个人的状态。写字就是写人,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体现了视觉和对字形的不同认识。
毛笔的笔杆如同人的脊椎,笔毫则如同手脚,内家拳的原理亦即步法的移动、脊椎的发力,以及手法的变化。古代书法对用笔和用墨的线条表述,常常用的是“筋骨气血”等词汇,这更说明了书法本身是模拟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书法讲究“落笔无悔” “不得重改”,也和武术技击里的“起手无悔”原理相同。而且,太极拳的“进、退、顾、盼、定”,也都是书法笔法的不同移动方式。书法中的“提按”就是内家拳里说的“手起身落,手落身起”。
《易经 咸卦》说:“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这说明中国文化认为人是一个“共通的感觉体”,万事万物都有其相通性,所以不论武术和书法,都是人所感知的不同出口形成的操作模式。
对中国文化的体认到了一定的深度,就会有融通的感受,如果还在浅层,则只能看到分别,而忽视了一体性的存在。
孙禄堂的徒孙曾经问孙禄堂:“您不是武术家吗,为什么总是练字?” 孙禄堂答曰:“吾是在练剑耳”。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5 15:51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孙禄堂先生对书法的阐述 书法与武术相通之处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857.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