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什么是书法里的力 力是书法艺术美的共性和标准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2-27阅读数:154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不论是甲骨文还是钟鼎文,不论是秦篆还是汉隶,不论是魏碑还是唐楷,不论是行书还是草书,不论是刚劲雄强之作,还是妍美飘逸之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笔墨线条之间,无不充满着一种撼人心神的力量或力度。“力”一直是书法家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笔力”是书法艺术美的共性标准之一。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力”,本来是一个物理学概念,但是,书法艺术中的力,不同于物理学中的力。它是一种审美之力、心理之力,是一种力感。它发端于人的心灵,是一种审美体验,落实于笔墨挥运的物质形态。正因为如此,一切将笔力等同于物理之力、生理之力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执笔时用死力、蛮力,并不能真正写出线条的笔力。否则,举重运动员、拳击运动员、耕田者、打铁者,都膀粗臂圆,都应该是最优秀的书法家。

      书法的力,不是体力,而是心力。要能把心理的力,汇聚于笔端,显现于笔迹。清代蒋和《书法正宗》说:“字无一笔可以不用力,无一法可以不用力,即牵丝使转亦皆有力。力注笔尖而以和平出之,如善舞竿者,神注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写书法时,力注笔尖,气贯十指,集于线条之中,就是这个道理。

      那为什么书法家如此重视“力”呢?因为力不仅是运动的体现,更是生命的象征。因为有了力,墨涂的痕迹便与健壮、活泼、行进、飞动等生机勃勃的生命形象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书法的线条具有了力,就具有了生命的节律,似乎有了感情、意念和呼吸,成为了活生生的人的精神和生命的迹化。欣赏这样的作品,也能给人带来同样的激励和鼓舞作用。

      在古代生产力不高的情况下,面对大自然的巨大力量,人们常常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心理上就产生一种对力的崇拜和向往。从“力”的字,多与对生命的赞美有关,如“勇”“劲”“勃”“勝”“功”“努”等。“男”字也从“力”,说明男人之所以为男人,全靠其有力。男性是力量的象征,这是一种原始人类的共同感觉。相反,力量少或弱叫“劣”,用力量阻挠别人离开叫“劫”。民国时期林同济曾有一篇妙文叫《力!》,热情地讴歌了“力”,文中说:

      力者非他,乃一切生命的表征,一切生物的本体。力即是生,生即是力。天地间没有“无力”之生,无力便是死……中国“动”字从“力”,是大有意义的。一切的“生”都要“动”,一切的“动”都由于“力”……动是力的作用,就好像力是生的本体一样。生、力、动三字可说是三位一体的宇宙神秘连环。

      力、动、生三者被他视为宇宙的神秘连环,因为动是生命的形式,力是生命的表征。这种观念被灌注到中国书法中,就奠定了中国书法审美观念的基石,即以力为美、以活为美、以生为美、以动为美。书法家总是试图从生命和精神的生生不息的运动中去寻找美的理想,这是中国书法中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

      可以说,书法的最后目的,就是凭书法家内心的精神,去把握和表现自然的生命活力,去把握那瞬息变化、起灭无常的自然美的“动象”,借着柔软的毛笔和洇染的纸的作用,把那种活力的“动”保留下来,使得人人能欣赏,时时能欣赏。这样,静止的笔墨线条就能化静为动,就有一种魅力在流动之中感动着我们,所以我们就觉得书法作品十分“耐看”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中国书法最深层的的玩味和欣赏,主要的立足点并不在静止的形式,而是在动态过程中呈现出的生命活力。进一步,从根本上说,在书法点画线条的表现里面,其实包含了一种“动”的宇宙观,一种视万物为生命的世界观。因此,书法家写“动”而不写“静”。书法艺术就是自然界无限生命的冲动的显示,就是人驾驭笔墨的力量的显示,是人心理意志力量的外化。这种力量的多少、有无、是否能恰到好处,都决定着书法作品的价值。那种任笔为体、将毛笔横卧在纸上随意涂抹,便不能称其为书法;仅仅聚墨成形,在纸上洒落些墨点,泼些墨渍,也不是书法。因为,它们都不能显示出力量和生命。

      我们看古代书论,蔡邕《九势》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就是通过藏锋、回锋的办法,写出线条的力量感,有力量感的线条,就像是人的肌肉皮肤一样焕发出美丽的光泽,显示出生命的意味。卫夫人《笔阵图》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可见,在中国书法美学理论的发端之处,筋骨、骨力、笔力、下笔用力乃至一身之力等,就成为了中国书法批评的重要标准之一。实际上,筋和骨都是力的表现形式,刘熙载《艺概·书概》说:“字有果敢之力,骨也;字有含忍之力,筋也。”有无筋骨,有无骨力,就成为书法优劣的分水岭所在。古人形容书法的线条如“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以及“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等,实际多与笔力有关。宋代朱熹说:“笔力到,则字皆好。”梁启超在《书法指导》一文中也说:“写字全仗笔力,笔力的有无,断定字的好坏,而笔力的有无,一写下去,立刻就可以看出来。”那种肥如墨猪、软如面条的线条瘫软无力,是没有美感的。

2024-02-27 10:30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