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为什么不能写简体字 对繁简字的认识错误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2-29阅读数:260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某名家作品出现了简化字被挂到网络上,必定招来铺天盖地的群嘲。是以书家写字都小心翼翼,抄书前都会提前用电脑把文字内容一键转换为繁体字版本,因为一不小心作品中出现个简体字就成了“社死现场”。那么问题来了:书法为什么不能写简体字?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或答曰:因为书法是传统文化,古人都写繁体字。

      那么古人写字还以文言行文呢,试问那些叫嚷书法不能写简体字者,除了抄抄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然后装模作样地在年号时令上换个“雅称”,如岁次辛丑年荷月云云,此外无他。倘真能古雅,能自作一篇文言小品吗(诗词更难要求,部分所谓“能诗词”的书者对诗词的理解,其实还停留在平仄格律的层次)?

      实际上古人就没写过所谓的简体字吗?

      写书法的人,我想大部分都临过不少帖。古代名碑名帖中的所谓简体字并不稀见,为何古人能大方写出,当代人却不敢写了?

      问题还是出在对繁简字的认识上。

      许多人简单地认为汉字的简化,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的一种官方行为。

      实则简体字的出现由来已久。我们现在常见的简化字,绝大部分都不是近一百年中创造出来的,而是继承了自先秦以迄明清的简写字。部分所谓的“简体字”,实际上甚至是其“繁体”版的古字,如“礼”字是“禮”的古文,“弃”字是“棄”的古文。

      《春秋左传》书影(明万历朱墨套印本)

      有些简体字,在古代即以与繁体混用。如今作为“號”之简体字的“号”字,即是“號”之古字,段注《说文》云:“号、嗁也。凡嗁號字古作号。”又云“今字則號行而号廢矣”。实际上,在隋唐时期的大量碑志中,“号”字还是大量出现的。

       

      《苏孝慈墓志》(隋仁寿三年)

      又如“向”字,诗经中即是写作“向”,而未作“嚮”。《说文》云“向,北出牖也”,指朝北开的窗户;是象形字,徐锴曰“牖所以通人气,故从口”。“嚮”字,《集韵》云“鄉,面也。或从向”,《尚书•多士》云“嚮于時夏,弗克庸帝”。从《集韵》的注解来看,“向”与“嚮”是完全可以通用的。

      当代通行的简体字中,又很大部分直接沿用了古代通行的俗字,这在很多经典碑帖中可以得到印证。

      其实,针对古碑志中的别字,自宋以降即不乏考释,某所者如赵之谦的《六朝别字记》,罗振玉之兄罗振鋆的《碑别字》等。

      此外,还有部分简体字是源自其草书、尤其是章草写法。从草书的简写提炼出简体字,以代替繁琐的繁体楷书,这种想法民国时期不少学者即以提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简化字方案大量采用了这种方法。如“为”、“学”、“长”、“东”等,均是“為”、“學”、“長”、“東”的草书写法提炼出的。

      “为”、“学”、“长”、“东”的草书写法,分别出自《十七帖》、智永《真草千字文》、怀素《草书千字文》、《十七帖》。

      如此说来,既然有古人“站台”,写书法时就可以大胆地写简体字了?

      笔者以为并无不可。

      写书法的人没必要对简体字避之唯恐不及。启功先生就在书法作品中写了很多简体字,这并不影响他的学问水平。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面貌,现代通行简体字,写简体字便于沟通交流,不影响表达。退一步说,这也是整体文化环境的客观映照。

      况且,写繁体字也不一定就能显得有文化,有时候甚至弄巧成拙、显得没文化。

      君不见,有多少“书法家”:把公里的“里”写成裏外的“裏”,把子曰诗云的“云”写成風雲的“雲”(笔者所用电脑的中文输入法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把皇后的“后”写成前後的“後”,把松树的“松”写成鬆散的“鬆”(笔者曾于某西泠印社社员“个人简介”折页见之),把御赐的“御”写成抵禦的“禦”,把子丑寅卯的“丑”写成醜陋的“醜”(笔者曾于网络见深圳气象台日晷犯这样的错误)......

      其实,与其讨论书法能不能写简体字,不如谈谈写书法的人应不应该学点文字知识。表面上看是繁简体字的问题,其实本质是对汉字发展脉络的态度问题。

      好古泥古,并不是当代才有。“回”字的四种写法,也并不是从孔乙己才有的。用繁体字写书法很好,但有个最基础的前提:不写错。如果书法家写错字,我想远比写了简体字要丢人。

      有精力争论书法应该写繁体字还是简体字的“书法家”,还是用这闲工夫提高一下“小学”水平罢!当你真正在文化修养方面树立起自信的时候,可能就不会去纠结书法能不能写简体字了。

2024-02-29 20:31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浅论中国古代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国书法艺..
下一篇 »

最新开班报名

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招生简章

最新视频课程

连辑主讲:中国书法审美及实践应用

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
新翰丹公众号
  • 全面掌握书法资讯
  • 精彩活动,推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