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法的记忆,最鲜活的印象一瞬间回放,竟然是蒙童时代的一个冬夜。窗外轻寒,窗内黄釉赏瓶里,一枝腊梅幽香暗吐。外公就在窗前长身而立,执笔为我示范“一捺”的笔法走势。记得那天练习了200遍“一捺”,外公还在拿笔杆轻敲我头,笑着说,不要只临帖,要读帖;只选喜欢的高品帖,选了就要一练到底。
然后漫漫长日里的书法练习,外公的这两句提醒真的被牢牢刻进记忆的深处,成了奉若圭皋的箴言。
尽管常常听到书画同源,但很多人并不知道“一百位画家中只能出一位书家,一百位书家里只能出一位篆刻家”这样的递进关系。抽象的线条表现力是书法在视觉艺术上的最高境界。
古代书法艺术的传播以现场书写观摩、个人收藏鉴赏、石刻碑碣以及小规模的展览为主要传播媒介。因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古代书法被文人士大夫所垄断,就如魏晋时代书法代表贵族的家风与家学渊源,几乎形成了宫廷文人书法,民间书法很难传播。
时至当下,经济、文化日益多元,书法传播渠道也很广泛,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重视,连中小学也设立了书法课。加上前人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对学书入门字体的选择也应有更宽视野和更加精准的判断。只是在繁荣盛景之下,书法依然有在文脉断裂后的一些乱象,尤其与审美的正本清源相关。
几乎每个学习书法的人,都要遭遇一个天问:学习书法从何种字体入手?但是梳理过一遍书法史,会发现现代书法入门基本都从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为代表的唐楷入手。而这样的审美坚持多来源于明清两朝流行的馆阁体,乌黑、方正、光沼的要求只能用楷书来承载,越来越尚法森严。过于规整或者妍丽,缺乏高古的金石气质,失却了书法要不断创造艺术价值的意义。而且纵观书法史上学颜真卿楷书又出名者仅钱南园、华世奎、谭延闿数人而已,学欧阳询楷书者仅出了个黄自元,学柳公权楷书者则后世几乎看不到有成就者。
从书法的渊源来说,是先有篆书,其后才有隶书、行书、草书、楷书,隶体、楷体、草体等都是从篆体演变而来。学书先篆而后隶、楷、草,符合循序渐进的规律。其中过渡时期的字体虽然算“半成品”。上承前体,下启后体,既具备前体神韵,又潜藏后体风貌。这样的特性反而给书法的艺术创造赋予很大的空间。相对楷书,魏碑、隶书更容易入门后进行自由发展。
始于西晋,被游离在书法教育之外的敦煌写经体,就是这种过渡期字体里的佼佼者。写经体来自敦煌遗书,因大部分是佛经而名。由于抄录佛经典籍的郑重及便于手写、方便、易认和实用的需要,字体均为小字正书,并且持续了700年。那是一个全民抄经的时代。僧侣和普通民众、居士、文人、商人、手工业者、王公大臣以及书艺水平参差不齐的经生共同参与,通篇从结体、笔法和章法布白形式,都趋于统一稳定,形成了一定的范式。
写经体讲究写在乌丝栏之内,整体上干净利落,十分可爱,而每一个字的布篇都在四方块内富于变化,特别是突出横画、捺画等主笔,多破锋直入,单刀直入的笔法也是抄经速度上的要求所致。
书法界对写经体评价颇高,认为它是:“隶意楷书,汉简余续;魏碑楷书,尽脱隶意;成熟楷书,唐楷先河。”
前不久,也有艺术圈里人来讨论书法,说到看不懂王贵忱贵老书法好在何处。我只能默默转身叹息,不知敦煌写经体,如何看得懂贵老?恐怕更看不懂扬州八怪的金农……再到石鼓文或者秦简体……关于书法的博大精深,我们要学的真还太多。
2024-03-21 19:14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一百位画家中只能出一位书家 一百位书家里只能出一位篆刻家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6113.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