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寒食诗帖》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最负盛名的书法传世名迹,是苏轼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后第三年寒食节所写下的自己所作的诗,全帖诗两首。凡17行,共129字。真迹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此帖笔意很自然,用笔多侧锋,无论上下左右,随笔写出,点画厚重沉雄却又带有灵动天真之气。特别是写到最后的“衔纸君门深”这一行,“纸”字最后一笔凌门直下,直中带曲,柔里含刚,洒脱、精妙、生动,真可称之为神来之笔。
此帖的一大妙处在于“点画信手烦推求”,把颜、杨、李三家笔意浑然天成地融化之,可称之为意造天书,而“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显得态浓意淡,天真烂漫,情寓诗中,怀寓书内,具有一种特别的韵致。此是苏轼平生得意之作,黄庭坚甚至有“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的说法。
《黄州寒食诗帖》被推为“天下第三行书”。以此帖的艺术成就,这种说法是当之无愧的。
《宸奎阁碑》苏轼
北宋元祐六年(公元1094年),苏轼为阿育王寺题写了《明州阿育王广利寺宸奎阁碑》。浙东的阿育王寺被称为佛教“中华五山”之一,是禅宗的一座名刹。
《宸奎阁碑》是苏轼流传下来的作品中最正规的一方楷书碑。因为是为佛作书,其心境自然不同一必须虔诚恭敬方能显示对佛的敬意。在这种心态下创作出的《宸奎阁碑》,完全可以作为宋人楷书的典范作品。此碑书法结体遒劲,点画刚劲,展示了苏轼高超的书法技巧。由于此碑结构皆取右欹,楷中兼行笔之意,故也与唐人诸家的楷法不同。在端严的楷书笔致中,苏东坡那不羁的“尚意”性格不时地流露出来。整篇采取右欹的结构,用笔上必然出现连锁反应,由执笔的“无定法”而出现的楷书“左秀右枯”的现象,是后人认定的苏东坡书法的一大缺点。明万历年间,宁波知府蔡贵易鉴于原碑已佚,再重刻此石,这就是现代所能看到的《宸奎阁碑》实物。
《跋苏轼黄州寒贪诗》黄庭坚
苏轼的名作《黄州寒食诗》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而黄庭坚为之所作的跋也是非常出色的作品。此作为黄庭坚行书代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编》:“山谷续为之跋,字亦如坡大,亦异常法。磊落峻爽,气棱棱若有英威,盖尽气与敌也。”清宋犖
《漫堂墨品》:“ 东坡《寒食诗》及峪山谷跋,偶然欲书,遂人神品。”
《黄州寒食诗》及其跋在书法史上堪称双璧。这幅作品点画茂密,下笔一丝不苟,每笔的起、行、收都处理得恰到好处。黄庭坚的点法,别开生面,而这幅作品中的诸点,大多数都很精妙,如“或、于、无”诸字之点。墨法也很高妙。从“见"字往下,渴笔开始出现,一直到多处出现飞白的“我”字,再接以重新蘸墨的“于”字,一直到终篇。这一过程墨色变化十分丰富。整体结构收放有度,字与字之间不粘不犯。
初学者如果临习此作笔法、墨法及结体等,比较适宜创作较大尺寸的作品,如中堂、长横幅等。
《李太白忆旧游诗》黄庭坚
《李太白忆旧游诗》是黄庭坚作品中最富于浪漫气息的一幅。黄庭坚是“宋四家”中惟一以狂草闻名于世的,是宋代书坛狂草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在《李太白忆旧游诗》中,我们能看到文字内容与书法线条的完美融合。诗是李白名诗,“清风吹歌人云去, 歌曲自绕行云飞”。诗句极其潇洒浪漫,正适合以草书的形式加以表达。在此卷中,李白的诗句和狂草的线条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流通。山谷在一泻千里的连贯结构中采用各种对比的形式:忽长、忽扁,忽左倾、忽右斜,起伏跌宕,舒卷多姿。千年之后看来,仍能感觉到黄庭坚被太白诗中意境所感染,在书法上流露出来的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高昂情绪一从 文字形象到书法线条的浑然一体。
《蜀素帖》米芾
绢本,有乌丝栏,是米芾38岁所作。此帖结字大部分因势生形,旺盛的笔势成了组合欹正相生的结体原动力。整体而言为以侧取势,在个别处理上或突出主笔,或夸大空间,造成了强烈的对比,用来险中求稳,醒人眼目。整幅作品的章法,自头至尾,一气呵成,常常以下字的重心追随上字的重心。这种既左右倾侧又紧追不放的风姿,不仅在笔墨形式上摇曳生姿,耐人把玩,又表现了米芾处世疯癫,但处理书法却精明过人的有趣性格。在点画方面“沉着痛快”,字里行间充满激情。米芾曾谈及褚遂良书法“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比较而言,米芾运笔翻腾起倒,八面运锋,注意点画的细微变化,速度较快,意态较直。因此, 风格沉着而痛快,被称为是“刷字”。
《草书四帖》米芾
墨迹,纸本。为米芾著名的《草书九帖》之一,也是其草书代表作之米芾的行书虽然堪称与苏、黄并驾齐驱,但他的草书成就更高。《草书四帖》与大王《十七帖》及草书尺牍如《寒切帖》、《得示帖》、《初月帖》取势取形非常相似。“草书若不人晋人格, 徒成下品。张颠俗事变乱古法,惊诸凡天,自有识者。怀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时代压之,不能高古。高闲而下,但可悬之酒肆,晋光尤可憎恶也。”这是他自己论及草书时的话。
《草书四帖》圆润活泼的取势,轻捷而周到的线条动作,连贯而通达顺畅的行笔,是米芾的自然流露。所有的点画厚薄、中侧、锐钝、粗细,以及长短疾涩,都有一种运动的韵律,统一于一种轻快的节奏之中。《草书四帖》在整体上有一种魏晋气韵。它虽不如临摹之笔笔扣倒,但却更能表现神采,做到形质与神韵尽皆跃然纸上。
《皇祐二年自书诗卷》蔡襄
墨迹,纸本。行书,书于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书诗十一首,共计884字。原来是长卷,后改装成册。后有宋杨时、蒋璨,元张雨、张枢及明胡粹中等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帖气度高远,飘逸清淡。开始书写时,字体比较端正,用笔拘谨,行中带有楷意,逐渐行笔愈加流畅,变为行中带草,最后任意挥洒,走笔如飞,演成小草。尤其是最后的几首诗,初看笔画纤细,然其笔力有“一发千钧”之妙,可见作者的腕力过人。整卷书体挥洒自如,深悟《兰亭序》的神韵,从中可以感受到从拘束到心手相合,怡然自乐的线条表现好像心中的乐曲注人欣赏者的心田。此卷是蔡襄行书中的精品,反映了他中年时成熟的书风。《吴氏书画记》 中评价此书:书法飘逸,风神妍媚,为蔡书第一。
《夏日诗帖》赵佶
瘦金书,七言诗。《夏日 诗帖》是宋徽宗赵佶最为精彩的“瘦金书”作品之一。“瘦金体” 本应为“瘦筋体”,以“金”代“筋”是对皇帝的尊敬。此楷法系从唐代薛稷所书《夏日游石淙诗》演化而出。因学此楷法的人非常之少,又因赵氏身为帝王,故后人便认为此“瘦金书”为赵佶所创。
此幅作品书法瘦劲俏丽,舒展挺拔。字形取纵势,章法计行不计列,有很强的整体感。结构严谨,中官紧而向四周辐射。极具个性的是其用笔的瘦劲,恐自古至今没有人可以超越。有人评价其“横画收笔带钩,竖下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若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飞动而干脆”,概括得可谓非常传神。学习瘦金体或参考进行创作,笔画精神外露,一定要有较深厚的功力方可完成。
2023-01-02 08:57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宋代著名书法作品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4951.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