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和楷书,都是对篆书的简化,它们应该是从同一母体中诞生出来。最初几乎同时产生于民间,又同时在民间流行。以至很长一段时间,隶与槽都很难分出彼此,甚至名称也有互混现象。《金石录》卷二一《东魏大觉寺碑阴》:“题‘银青光禄大夫臣韩毅隶书’,盖今楷字也。庾肩吾日;‘隶书,今之正书也’。张怀瓘《六体书论》亦云:‘隶书者,程邈造。字皆真正,亦日真书。’自唐以前,皆谓楷字为隶,至欧公《集古录》,误以八分为隶书,自是,举世凡汉时石刻,皆目为汉隶。”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策》,同一幅帛书中,笔势带波磔者有之,不带波磔者亦有之,就很能说明问题。后来这两者分道扬镳,一向有波磔的蚕头燕尾笔势发展,成为隶书;一向没有波磔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正楷。不过,隶书和正楷在缓慢的分向发展过程中,互相之间也产生影响;特别是隶书登上正统书坛的时间相对比楷书早,影响也更直接。至汉未魏晋之交,楷书才彻底摆脱隶书的影响,成为中国汉字的最终定型形态。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在《流沙坠简》中说:“(汉)永和二年(公元137) 简,则楷七而隶三矣;魏景元四年(公元263)简,则全为楷书。此卷魏晋以后诸书,楷法亦大备。”这个结论基本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在敦煌藏经洞残卷中也能看到这种情况。如抄于梁天监五年(公元506)的南朝抄本《大般涅架经》(S81), 就是“一点一画基本扫除了隶书行笔习气”(敦煌研究院编《敦煌书法库》第壹辑),且是结体均衡平正的楷书了。
楷书成熟于汉末魏晋间,它一登上书坛,就被钟繇父子这样杰出的书法家发扬光大。
钟繇(公元151- -230),字元常,三国魏颍川长社人。汉末,举孝廉,累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后辅曹操,在魏累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钟繇工于篆隶,尤精正楷。张怀瑾《书断》将其书法列人"神品”,说他的“真书(即正楷)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今见书作《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奏表》等,都是后人临刻再三的帖本,尽管如此,仍能窥见钟氏书风及那个时代楷书的真正面目。如横轻竖重、撇笔起笔刚重、收笔轻尖、捺笔起笔轻尖、收笔圆重等标准楷法,都可以在钟氏楷书作品中明显看到。钟繇对楷书最终摆脱隶书影响并成为一种独 立书体作出过杰出贡献,是一位继李斯、程邈之后在书法史上受到推崇的人物。钟繇子钟会(225- -264), 字士季。小有才略,从大将军司马昭,官至镇西将军。以平蜀功,进司徒,封县侯。后因谋反,为乱军所杀。梁庾肩吾《书品》论钟会书法说:“土季之范元常,犹子敬之禀逸少,而工拙兼效,真草皆成。”唐张怀瓏《书断》列钟会隶、行、章草、草书为妙品。其书仿效多于创造,虽在当时有能书之名,但不免为父名所掩,也是极自然的。
楷书的成熟把中国汉字推到了一个高度稳定的发展阶段,此后,中国汉字的形体,几乎一成不变沿用至今。
2023-03-11 17:29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 是汉字的最终定型书体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5009.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