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史上,正书、行书和草书这几个概念的使用是较微乱的,很有正名的必要。所谓正书,用于书写方式,应该是指工工整整,一笔不苟地书写,是相对于行书和草书而言的。而行书和草书则与正书相反,恰是比较潦草地书写。后来也把由这种不同书写方式书写出来的字分别称为正书、行书和草书。汉
字经过了由大篆而小篆而隶书而楷书的发展过程,在它发展的每一个形体阶段,由于同一种字体的书写方式不同,书写出来的字形就应该有所差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应存在规整的和比较潦草的书体。故广义的行书和草书,最初应是作为篆书的简便书写形式出现的。它的产生,应在汉字第一个可识系统甲骨文形成之后。也就是说,甲骨文在社会上流行之时,就应有正书、行草书之别。由此而知,广义的正书行书和草书,应该包括正篆、行篆、草篆、正隶、行隶、隶、正楷、行楷和草楷。
篆书不论大篆或小篆,均较难书写,其书写速度受到形体的很大限制。为了追求相应的书写速度,于是产生了行篆和草篆,隶书和楷书作为篆书的简便书体也相继产生。今见秦诏版、诏权、诏量、陶量、瓦量等器物上的铭文,大多书写比较草率随便,就应视为与标准秦篆有所区别的行篆或草篆。又如敦煌出土的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简、东汉顺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李文通简及居延汉简,就是草化程度很高的行草隶。
在一般书法史著作中所言之正书、行书和草书,多用的是狭义,指正楷、行楷和草楷。过去关于楷、行、草三种书体诞生的先后问题,学术界意见很不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将正书、行书和草书的广狭二义加以区别。以致很多书法史著作都简单地说行、草书产生于隶书或楷书之后,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当然,字体与书体不分也是一个原因。
西汉黄门令史游,是今知第一个草书书法家,他所作《急就章》(点击查看)是章草书的第一个范本。今见《急就章》帖本,传为三国吴人皇象所临。从皇象本看,笔画已经可以看出明显向今草过渡的痕迹。东汉齐相杜度(字伯度)是又一位章草书法家。唐张怀瑾《书断》卷中列杜度章草为神品,并评价说:“虽史游始草,书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其惟杜公。”汉章帝刘坦酷爱杜度草书,破例让他以草书上书。《淳化阁帖》卷一第一幅书作即汉章帝章草一帖,九行84字,书风与皇象所临《急就章》近似,也可见史游影响。
东汉崔瑷和张芝,也是早期知名草书书法家,人称“崔张”。崔瑷(公元78- -143),字子玉,河北安平人。《淳化阁帖》 卷二载其《贤汝帖》,为今草,风格接近“二王”张芝(?一公元192?),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后移居陕西华阴。《淳化阁帖》卷二收其《知汝》、《令 欲》、《八月》等帖。《冠军帖等帖为今草,《八月》为章草。
三国时魏人韦诞学张芝书,赞其“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并称之为“草圣”(《法书要录》卷八)。
行书是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体势。它的书写法式,既不同于规整的正书,又不同于潦草难认的草书。从实用角度来看,行书既可保持相应的书写速度,字形又便于认读,所以应是最受欢迎的书体。今知第一个行书书法家,是东汉末- -个叫刘德升的人。刘德升,字君嗣,河南禹县人。“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作也。”“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虽以草创,亦甚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胡昭、钟繇,并师其法。'钟繇行押书,就是从刘德升行书变化而来(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卷中)。
楷书的成熟,标志中国汉字最终定型;今行与今草书成熟,标志中国书法品种已经发展齐全。从此以后,中国汉字进人一个高度稳定的发展阶段;而以汉字外形为依托的中国书法,则沿着篆、隶、楷和正、行、草所开创的字体和书体相辅相成的道路继续向前发展。
2023-07-13 20:31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正书 行书和草书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4977.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