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法是指用墨的方法,古人认为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枯、湿五种墨色层次。语出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以下就是本篇文章的详细介绍,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合称“六彩”的,实际乃指墨色运用上的丰富变化。清代林纾用等量的墨汁,放置在五个碗内分别加以不等量的清水,用以作画来区分浓淡,理解不免机械。
清代王澍有这么一段论述:
“苏轼用墨如糊,云:‘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古人作书,未有不浓用墨者。晨兴即磨墨汁升许,以供一日之用。及其用也,则但取墨华,而弃其滓秽,故墨彩焕发,气韵深厚,至数百年尤黑如漆,而香不散也。至董文敏以画家用墨之法作书,于是始尚淡墨……要其今意之书,究亦未有不浓用墨者,观者未之查耳。”
苏轼与大多数古人喜欢用浓墨,而明代董其昌偶尔尝试着是用淡墨。浓墨与淡墨用的比较好的人物有号称“浓墨宰相,淡墨探花”的刘墉与王文治。
刘墉是清代中期著名的帖学家,从其现存墨迹来看,他喜欢使用重而黑的浓墨,甚至能使有的自己看起来就是一个墨团。他的墨法跟苏轼的近似,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好在刘墉在用墨的时候没有完全被浓墨控制,而是在墨中有笔,让学习者能看出来他的笔法。
浓墨行笔凝重而沉稳,墨不浮,能入纸。“下笔用力,肌肤之丽”。现代书家林散之也说“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从工整出”。
所以书法创作一般以浓墨为主,因为浓墨的对比度高,黑白二色,在作品中完美的对比。很多书法家都认为浓墨是最有精神的,在楷书篆书隶书等创作中,浓墨恰好能体现出作品中发的精神与力度。在实际使用中,浓墨也是最好把握的
作为探花的王文治由于喜欢用淡墨与刘墉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一对。他的成功之处是不以淡墨而减弱用笔。同样著名的淡墨作品还有颜真卿的湖州帖,这件现藏于故宫的行书作品很多墨色极淡,水分较为充足。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浓墨显得沉着庄重,而淡墨更适合表现清淡悠远的意境,淡墨极具艺术色彩,在作品中不仅不缺乏神采,反而会增加一种深远朦胧的境界。
在用墨过程中,由于水分的不同会出现涨墨或者或者枯笔的现象,涨墨是指墨汁中过量的水分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用法几乎不见于明代以前的书法。涨墨也属于湿墨。是用这种墨法,点画可以有浑厚滋润的效果,但是在生宣纸上,这种用墨非常难以把握,使用不当就会有墨不见笔的现象,所以一定要慎用。清代王铎最擅长这种方法,往往在蘸浓墨之后用笔尖蘸上清水,以渗透能力强的宣纸辅助,更有味道。
干笔与枯笔属于同一种类型的用墨。枯笔是指毛笔中的浓墨失去大部分之后继续书写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干笔也称渴笔,是因为毛笔中的淡墨失去大部分水分之后的书写效果。渴笔用墨较少,涩笔力行,苍健雄劲,写出点划中落出的道道白丝。在行草书中,能时时出现飞白,增强书法墨色层次,富有表现力。例如米芾的洪县诗、蜀素帖。孙过庭在书谱中有“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论据。
枯笔,在表现程度上,介于干墨与焦墨之间,经常可以看见飞白的线条,用的好,也有点睛之笔,常常用于行草书、篆书和魏碑。用的好有苍茫老辣的艺术风貌。好的枯笔往往苍中见老辣,好的干笔则苍中仍有几分润泽。
焦墨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点画之中的墨不仅浓重,而且极少水分。在书法作品中不大量使用,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用的好,有时有画龙点睛之笔,如果有一些浓淡变化效果会更加好!
当然无论什么样的墨色都离不开真正的笔法,如果离开了笔法来看,那么墨色就成为了没有丝毫生气的墨团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19 12:16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浓墨干枯湿 这么多墨色你喜欢哪个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399.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