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中的矛盾性 动静阴阳疏密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2阅读数:145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书法中处处体现矛盾性,比如动静阴阳疏密等等。而在细腻之中,静态的书法作品又表露出很多动态的细节。给人以一种对应。往往充满矛盾对应的作品更能让人心驰神往,而偏于一隅的则要么流于狂野疏慢,要么就是死寂沉沉。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书法中的动态,有一对儿矛盾很有趣,他们也是多样而又统一的。“违”与“和”这里的“违”指多样、变化、错杂。即表达性情的一些夸张的笔画都属于这一类,体现了很大的动势。因为太过于单调的书写,往往和艺术性无关,更多的是一种整齐排布的实用美学,无法调动人的情感。

      故而我们看古代书法作品,就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即书法作品体现的笔画、结体、布局都切忌单调、雷同、划一,而要强调富有变化。即使抄经之中如《心经》有很多重复的字“空”和“无”“色”,临近的写法也要不同以区分,有的是用草书写法,有的则是用了一些特殊手段。

      古人有很多“违”的办法,如在笔画上减钩、减捺,在结构上避免重叠、分出仰覆等。这个流传后来,别很多人诟病是“错别字”,其实那是会错了古人的意。因为书法注重的是过程中的视觉平衡,是一种艺术感,而不是完全实用性的考量。“违”是为了避免单调的庸俗。

      李淳在《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所说“减捺者宜减,不减则重捺难观”,“减钩者宜减,不减则重钩无体”,这都是一种“求变忌同”的方法,包括隶书中的“雁不双飞,蚕无二设”的书写法则,也是“违”的体现。但是要注意的是,“违”并非刻意求怪,也不是因此而出奇,而是在整体视觉中避免单调而用。

      “和”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美学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字。和是和谐,也指统一、协调。即表达的是书法书写的稳定性和原则性。如果要问如何能够让“违”不过头,那么方法就是要在另一端的“和”上下功夫。

      “和”即要让整体融通协调。说一句玩笑话,如果说“违”是相声中的逗哏,那么“和”就是捧哏,是要让整体和谐一体,让整个节目和作品“兜得住”。倘若对口相声中没有了捧哏,则会觉得逗哏演员特别的愣,感受也不会很强烈。

      “违”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过度之后产生了“侵犯”,即笔画出现了不合美学的长度和力度,即有冒犯之意。而“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则是为了协调而太过雷同。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这其实也是中国人的“中庸”的处世哲学,即是要各自掌握好度,在合适的范围内伸张。而如何认清这个范围的边界,就格外重要。也是过去的一种伦理道德的传承。这其实是中国人的一种为人原则。其中“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何晏《集解》云:“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国语·郑语》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务和同也。”

      君子的处事态度是“和”,而实际看法则是不同的,小人表面看法相同,其实内在却完全不能认同。和而不同,是在和谐前提下还要保持自己的主见。

      亦如书法中,即使是篆书楷书等平稳字体,在稳健中也要表达出自己的个性。反之“违而不犯”则是如同草书行书中,在动态飞扬之中不可失控,而失去了和谐法度,这样破坏审美平衡,则作品则无美学的价值。

      观当今书法之风气,违而不和确实很多,而和而同亦是不少。二者也互有矛盾,针锋相对,其实,真正的中国美学原则二者都是缺失的,需要在实践中和感知训练中不断的寻找。在美中寻求平衡并不容易,这也是我们和古人的差距。

      我们需要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体认那种美学的度。那个度才是中国文化的精要所在。既不能太过于保守亦步亦趋的摹写,也不能太过张狂的乱飞笔墨。如果这般,要么死板而失去活力,要么则狂乱失去定力。则书法修心之功却无从体认。却真的是浪费了古人流传下来的艺术的美感和智慧。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2 18:19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