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米芾行书与螳螂拳法 书武融通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3阅读数:111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没有基础的创新是不存在的,一种多变的书风,必然是以深厚的临写功力作为前提。米芾是从“集古字”而闻名,发展为“自成一家”的。传说米芾临写古人墨迹,几能乱真。无独有偶,螳螂拳也是集合多种拳法而成,称之“十八家法”。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螳螂拳作为一个明末清初的创新拳种,在拳谱里没有忘本,列出了十八家拳法的路数。表明此拳是经历了多种拳法的浇灌而渐渐生成。

      不论是“集古字”还是“十八家法”,都表明,创新的事物首先是要有广博的积累。一如古希腊的哲学家,其实他们并非只是研究哲学,他们还都是“博物学家”,都是对自然之理的深度广度有大量的了解,才能取精用宏,找到新的观点和实践模式。

      在螳螂拳中,其劈打有通背拳的痕迹,而腿法则如拳谱所说,是“林冲的鸳鸯脚”,可以看出,而这个拳法并没有个人一个拼凑的感觉。所谓创新,一定不是多样的拼凑,而一定是在共性上找到了规律,进而又能在个性上有所融合。

      在米芾的书法中,我们能看到褚遂良的线条,也能感受到笔画顿挫之处,有李邕的余韵。而更多的用笔也来自王献之。集古字只是一种方便说法,集合诸家之后,更要融汇贯通,在升维的层面上重新定义,找到新的规律。所以,创新之难,非常人能够想象。

      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所讲:“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成功是艺术家既要经历大量临写带来的“合”,还要有勇气出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寻找平衡点,缺一不可。

      大量的临写、多样的学习研究,把自己所学碑帖的笔法、特征,烂熟于心,再熟练地在自己的手上表现出来。而这个阶段,既要把握自己个性的东西,更要通过材料的学习找到并掌握共性的东西。如同找到了公式,让共性之理与自己的个性完整融合。

      螳螂拳和米芾的行书是一个类型的技术体系,也是非常类似的创新体系。米芾可以说是中国书法中行书的一个缩影,研究米芾,仿佛同时在研究很多人。他是一个汇集点,是源头也是节点。米芾是书法史上的一个枢纽,他是传奇,是偶然,也是必然。

      而螳螂拳则是明清北方武术的一个缩影,他集成了诸家的手法用于妙用。而自己在多种拳法交汇交流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螳螂打”的运动规律和手法规律,形成自己的重要攻击方式的运动规律。

      如八肘练螳螂的劲力,拦截则是练步法,崩步是练身法,而诸多拳派可以“拿来主义”的手法,编入“拳中摘要”中。螳螂拳是北派短打的一个集成宝库,民国很多武术家都会在螳螂拳中找到一些自己意想不到的东西。

      就如同,写行书的往往绕不过米芾,而习短打的北派武术家,多少都会接触螳螂拳。因为二者都属于集成性的创新模式,是文化交汇的结果。螳螂拳之多变,在于其宝库中蕴含太多。米芾的书法多变,也在于其背后有太多的名家墨韵。

      难怪后世的王铎,看米芾如痴如醉,无法罢手。因为他看的并不是一个人的书法,而是璀璨的行书历史。在米芾之前,行书多是受二王的影响。而米芾影响了太多擅长行书是书家,后世的吴矩、王铎,董其昌就是例子。而他们也并非只是一味的临其形状,而是发展了自己的风格。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3 11:20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浅论中国古代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国书法艺..
下一篇 »

最新开班报名

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招生简章

最新视频课程

连辑主讲:中国书法审美及实践应用

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
新翰丹公众号
  • 全面掌握书法资讯
  • 精彩活动,推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