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始于用笔,成于结构,终于章法布局。用笔要从细微处着手,结构要从空间上把握,章法布局则要从整体处着眼。闭目思考,《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最先映入脑中,让人铭记在心的,何尝不是它们那绝妙的章法布局呢?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以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为例:
细细品读通篇的“之”字,只觉得神态各异,变化丰富,每个写法都暗合不同的意趣,却又贯通和连接着全篇。
整幅作品从第一个‘永’字直到最后一个‘文’字,仿若一气贯注,章法布局,不容许有丝毫的改动。
如果将某一字,或某一行单独抽取出来,换置于另一处,就会造成不协调,整体的秩序随之破坏,映带的美感也顿而失去。
无怪乎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所感叹:
“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余见米痴小楷,作《西园雅集图记》,是纨扇,似直如弦,此必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关于章法布局,民国时期有一正一反两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晚年居住在山东济南,那里有一位廖先生极擅长书法,有一次友人问何绍基,“你认为廖先生的书法如何呀?”
何绍基笑了笑说:“廖先生,他只会写一个字罢了。”
一旁朋友非常疑惑,问他如何解释。何绍基含笑讲道:“廖先生的每一个字都写得很好,但很多个字组合起来,便不成篇章。”
显然,廖先生的书法,优点胜在用笔和结体,但不足在于章法布局。从视觉审美上讲,书法的章法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用笔或者结体的不足,从而加强书法作品的审美感受。
丰子恺是著名的画家,但他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精湛的艺术洞察力和敏锐的审美能力。
他曾在他的《艺术三昧》一书中谈过自己的鉴赏体会: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个笔画,并不觉得好;继而又看各个字,还有各行字,也不觉得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
中国的哲学与文化向来重视关照整体,“以道观之”,“含道映物”。中国人有着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互感通、整体和谐、动态圆融的观念与智慧。
中华民族长期的生存体验形成了我们对于宇宙世界的独特的觉识与“观法”和特殊的信仰与信念,即打破了天道与性命之间的隔阂,打破了人与超自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内在自我的隔膜,肯定彼此的对话、包涵、相依相待、相成相济。
这种关照整体的审度方式同样影响着书法艺术的审美,即并不是完全看每个字的用笔和结体如何,而是将其放置于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是否妥帖恰当,章法布局本身是否具有形式美感。
那么既然章法布局如此重要,我们在具体书法书写中应当注意哪些准则,从而实现“识大体,顾大局”呢?
1 虚实结合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周易》讲:“一阴一阳之谓道。”
尔后,中国古人将阴阳两气看做是万物生成、演化的内在根源,把阴阳理论发展为先秦最深刻的形而上学。以阴阳两种势力解释了宇宙的起源,阴阳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
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中国艺术中,即表现为注重虚实。单字的结体讲究疏密对比,如果结字无疏无密,书法就会成为一堆堆僵死的笔画堆砌,从而失去生命力与活力。
而将这种虚实疏密放置于通篇来讲,布局同样应当讲虚实,因为字与字的大小虽殊,但道理却是相通一致的。否则,书法虚实无度,就会“状如算子”,因为缺少变化而失去趣味。
一幅虚实安排合理恰当的书法作品,应当做到“虚处有实,实处藏虚。”这里所谓的虚与实,绝不是简单的空间上的平均分配,而是应当根据实际的书写情况,去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在不对等的空间形势中取得相对的平衡与稳定。
比如,大字应做到“实少虚多”。而小字则与之相反,应注意“实多虚少”。这也正应了黄庭坚所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相互衬托,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虚处不显得虚空,但若是想再多放置一笔也都无法安排。而实处则不显得实,让人觉得似乎想少一点,都会产生不稳之感。
但实际上,虚实安排的关键是处理好虚处,要将虚处安排得错落有致。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烈的节奏,从而使得作品富有韵律感。因而蒋骥在《续书法论》中说:
“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
这就是为何《祭侄文稿》通篇留白较少,行数密集,章法通篇看起来似乎也比较凌乱,但却有人盛赞他的布局。
这便是由于疏密变化处理得当。颜真卿将重墨以散点形式出现在整个章法中的不同位置,这样既强化了墨淡处所给人的疏阔感,同时也加强了整个章法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 映带承接
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
“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
这就是讲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要有贯通与秩序。
看那些映带承接、上下流转极为婉转流美的书法佳作,如《兰亭序》、《赤壁赋》、文征明的行楷等等,字与字之间笔势连绵,流畅自然;行与行之间,次第呼应,顾盼生姿。
正应了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3 奇正相生
如果说书法的章法布局最忌讳什么,那便是“状如算子”。一个个字端端正正、整整齐齐的排列在一起,显得呆滞而毫无生命力。
明代项穆在《书法雅言·正奇篇》中指出:
“奇即连于正之内,正即列于奇之中。正而无奇,虽庄严沉实,恒朴厚而少文;奇而弗正,虽雄爽飞妍,多谲厉而乏雅。”
那么如何做到“奇正相生”呢?其实就是要做到“错落有致”。
所谓“错落有致”,即为在法度中求得变化,在缤纷中求奇趣。比如说“中轴线”变化理论。
字与字在布局时,应当错落分布,产生错位,一行或一列的中轴线有时要与中线重合,有时则要形成一定的角度。正是这些错位和斜侧,有意形成的不均衡和不协调,使得书法通篇给人以律动、跳宕的美感。
黄宾虹在《黄宾虹画语录》中就说:
“古人言书法,尝有‘担夫争道’之喻。盖担夫膊能承物,既有其力,即数十担夫相遇于途,或让右,或让左,虽彼来此往,前趋后继,不致相碰。此用笔之妙契也。”
作品只有做到有正有奇、奇正相生、相互衬托,生命力才会显露出来。书法家凭着横溢的才华、活跃的思维和艺术家特有的敏锐自直觉,丰富感情,灌注于其个性和才华的现代意识,常常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于不经意中奇正相生,水到渠成,使得作品富有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 布局小秘诀
书法布局的准则自然不止于上述几项。但基本的原则应该都是相通的。
对了,告诉大家一个书法布局的小秘诀,那就是“预构小稿”。
对于很多具较高造诣的书法家来说,现场布局,可能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对一般书法爱好者来说,这个难度就有些大了。况且即使对于名家来说,现场构图也并不完全能够做到尽善尽美。
因而建议各位书友,在动手创作之可以先用钢笔或者钢笔式的小毛笔,在比例相同的其它小纸上预构草稿。
这样就可以在真正创作之先,做到全局在胸,心中有数,从而不至于到时又要预想字形,又要顾及上下左右而分神。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也说嘛:
“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5 10:33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书法布局的4条准则 成于结构终于章法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4809.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