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上有两篇《圣教序》,一篇是王羲之的《集王圣教序》,一篇是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所以,这个《圣教序》到底什么来头?那还得从唐僧西天取经说起。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1
玄奘
众所周知,西天取经这事的原型是唐代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的故事。
虽然,我们在《西游记》里已看不到多少原型的影子。
历史上的玄奘,本名陈袆(huī),洛州缑(gōu)氏人(在今河南偃师),生于隋仁寿二年(602年),从小笃信佛教。
大业十年(614年),十三岁的陈袆找到大理寺卿郑善果请求出家;对方看他年龄太小,本不打算答应,但最后还是被他的诚心打动,于是破例收录。
出家后,陈袆法号玄奘。
在隋末的动荡中,为了躲避战乱,也为了访师求学,玄奘到过荆州也到过扬州,到过相州也到过赵州,最后落足长安。
此时的玄奘,在旁人眼里已是高僧,但他自己却很不满意。
他发现,各地高僧讲的佛法都不一样,而他们依据的佛经也是版本不一。
所以唐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决定去佛教发源地天竺求取真经。
小说《西游记》里,唐僧启程很体面,他是御弟圣僧,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为他践行,但真实历史里的玄奘可没这个福气。
2
西天取经
玄奘去天竺,不仅没有获得皇帝的祝福,反而算是违法偷渡。
因为当时国家初定,压根不允许老百姓出国。
越过国境后,玄奘见识了大漠狂沙,也见识了高山峻岭,经历过缺粮断水,也经历过信徒挽留。
但不论发生什么,玄奘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贞观三年,玄奘终于到了天竺。
所谓天竺,就是印度,印度这个译名是后来玄奘定的。
玄奘在印度待了十几年,期间在那烂陀寺待的时间最长。
他学习了各种经典,拜访了各位明师,最后受戒日王之邀,参加辩经大会,获得了印度佛教界的认可。
既然学有所成,那就该打道回府了。
除了脑子里的知识,玄奘还带了大量佛像、经卷、舍利回国。
虽然,回国比出国多了许多行李,但玄奘的回国路比出国路轻松得多。
印度的戒日王奉玄奘为上宾,为他打点好了一切,而大唐这边也有了新的政策。
3
李世民
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长安。
和出国时的违法偷渡不同,这一次,玄奘收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友好招待。
其实,李世民本人并没什么佛教信仰。
事实上,李世民推老子李耳为李家始祖,更喜欢道教,但他还是向玄奘释放了善意。
毕竟,玄奘的探索精神,还是很让人敬佩的,而且李世民对玄奘路上的见闻还是很感兴趣的。
另外,李世民是一个政治家,不是一个狭隘的道教徒,向玄奘释好,可以塑造自己的形象、拉拢民心,何乐而不为?
接触之后,李世民发现玄奘是个人才,两次请他还俗,让他参与政事,但玄奘都没有答应。
玄奘一心向佛,想去嵩山少林寺译经,这回轮到李世民不答应了,李世民不想让他躲进深山,安排他去了条件更好的长安弘福寺译经。
4
圣教序
贞观二十二年,玄奘翻译完《瑜伽师地论》一百卷,请李世民作序。
于是,李世民撰写了《三藏圣教序》,捎带手,还让当时的太子李治跟着写了篇《述圣记》。
同年,李治为其亡母长孙皇后建造的大慈恩寺完工,玄奘转入慈恩寺继续译经。
之后,为了更好地保存从印度带来的东西,玄奘主持修建了一座石塔,那就是后来的大雁塔。
对佛教徒而言,李世民的《三藏圣教序》和李治的《述圣记》简直是护身符,于是玄奘找了褚遂良来书写,然后刻石立碑。
这两块碑,直到今天,我们仍能在大雁塔里见到。
此外,还有个佛门弟子怀仁,他也想给这两篇文章刻石立碑,但他没有找褚遂良,他找的是王羲之。
当然,王羲之是晋朝的人,早已故去,怀仁所能做的是集字,于是就有了《集王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原碑现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它后面还刻了《集王心经》,用的是玄奘法师的译本。
这个集字的工作非常艰难,据说当年怀仁花了整整二十四年……
2024-01-27 08:41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书法史上为什么有两篇圣教序 圣教序到底什么来头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5087.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