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隶书为什么是扁的 又有哪些名作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31阅读数:211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在小篆推行的同时就有了“隶变”,有了秦隶。实际上,西汉初期人们写字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马王堆帛书。马王堆帛书用了篆、隶两种字体,其中隶书部分推断为汉文帝时期所写。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马王堆帛书的隶书在构形上已比较规范,已摆脱了篆书圆转的态势,字形扁方,笔画以方折为主,横画方入尖收或蚕头雁尾并用,左波右磔对比强烈,跟我们熟知的汉隶已经很相似了。

      说到这里就有必要填下坑了。

      之前在讲篆书转变到隶书时提到“横画的波浪状起伏以及捺笔向上挑出的尖尾,已初步具备隶书的特征”,其实这个用专业的术语来讲就是“波磔(zhe)”。

      何谓“波磔”?

      这是个专有名词。

      词典上说是“指右下捺笔”,还说“左撇曰波,右捺曰磔”,网络百科也照抄这一说法。

      但如果按照这个说法,只要有撇有捺的就有波磔了?

      那书法上说“隶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笔画上具有波磔之美”又从何谈起?

      所以,一笑认为:

      所谓"波",指起笔向左逆行,堆出"蚕头",然后行笔至中间拱起,如同波浪翻卷起伏;

      所谓"磔",指收尾时笔锋先向下顿,然后上挑出捺笔,末端尖尖形成"燕尾"。

      这样,一笔之中,一波三折, 是为“波磔”。

      一笑也不是瞎说,王羲之《笔法诀》中就说:“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磔须战笔外发,得意徐乃出之。”——《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他所在的年代,也距隶书兴盛的东汉不远,所以他对“波磔”的说法,还是靠谱的。

      隶书的波磔还有规矩:

      凡字有数笔横画而无撇、捺、走之旁者,必有一波磔笔,成为该字突出的笔画。

      波磔笔在一个字中只有一笔,即使有许多横画的字,也只能有一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燕无双飞”。

      除了波磔,隶书还有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等特点。

      这样的特点也不是书法家们自遍自造的,也是被书写工具逼的。

      没错,就是被逼的!

      当时大多都是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但横向的笔画遇到竹简纵向的纤维阻碍,就不得不用力,笔势越到尾端也会越重,这样就形成了顿笔,提笔时自然带出“磔”。

      同样由于纵向纤维不是很规则,毛笔写竖直线条被纤维干扰不容易表现,所以隶书就“横向发展”,变得又宽又扁、横长竖短。

      甚至还有些汉简隶书里的“竖直”线条刻意写成弯曲状态,以避免竹简垂直纤维的破坏。

      这样的写法慢慢形成惯例,反而成了特点。

      到了后来,哪怕是写在丝帛和纸上,摆脱了纤维限制,隶书作为一种书体,也保持了这一特征。

      至于众多的隶书的风格,只不过是书法家们在规则下的个性发挥了。

      隶书在汉代迈入成熟期。

      为了区别秦隶,书法界把所有汉代的隶书都称之为汉隶,又叫今隶。

      相对应的,秦隶又被称为古隶。

      实际上,西汉中期以来,隶书脱去篆体(包括结构、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

      但人们最熟悉的、影响最广的、学书法最常练习的还是东汉时期的隶书。

      不说别的,隶书最出名的作品,几乎都是出自东汉。

      《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熹平石经》、《石门颂》等均为东汉时所作。

      当然,咱也不排除有人为了追求艺术风格去学西汉隶书甚至秦隶,萝卜青菜,各喜各爱嘛。

      不过作为普及读物,一笑在这里只把主流介绍一下,“非主流”就劳驾您自个儿去摸索发挥了。

2024-01-31 16:19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