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与人品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字如其人不可当真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2-01阅读数:143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字如其人”的说法。聊作谈资尚可博人一笑,但要真正论起来,书法却是和一个人的人品没有半毛钱关系的。笔者认为,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书法应该信奉“拿来主义”:只要是好的,美的,我们就尽管放胆吸收,而不必拘泥于世俗认知的条条框框。没有哪个人在饭店点菜的时候,非要探听厨子道德水平的高下才下单。这个道理老百姓都懂得,可为什么书法上就不行呢?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将一个人字的好坏,和一个人的人品相提并论,实际上来自儒家的比德思想。

      儒家实际上并不重视书法。历史上,儒家一向积极入世,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终极政治抱负,是“治国平天下”,而“修身齐家”只不过是素质积累罢了。儒家的政治理想,投射到艺术领域,最突出表现,就是目的性特别强——“厚人伦、美教化”,翻译过来就是艺术要使人伦更加醇厚,使教导更具美感。这句话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艺术要引导人们更加服从管理,并且还要“看上去很美”。

      因此,儒家对书法的态度,一向是持“工具论”的:

      “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书法雅言·书统》)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 正人心,所以闲圣道也。”(《书法雅言·书统》)

      在儒家人士看来,书法只是一种宣传工具,一种使“教经”、“圣道”更加入心入脑的工具而已。就此而论,用漂亮的书法摘抄先贤名言,一定会得到儒家人士的欢心。

      当然,既然是工具,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重视。

      在骨子里,儒家对书法的态度一向是很不屑的:

      “书学小道,释实求华,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之耻。”——唐太宗《论书》

      唐太宗李世民说书法是“小道”,有资格也有其政治目的。论书法,在有唐一代,李世民的也可谓独步天下。他学习王献之的书法,几乎到了神似的地步,只不过羞于承认师从王献之,而推出王羲之来,非要和老师当“师兄弟”罢了。

      李世民贬低书法,从帝王的角度看,无非是让臣子们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帮他治理国家上而已。更何况,和他所干的那些大事相比,书法也的确只是他的一种爱好,一种生活点缀,是不值得一提的“小道”。

      李世民瞧不起书法也就罢了。但令人惊奇的是,就是历史上的一些书法家本人,对书法也并不重视。如:

      “书画辞赋,才之小者”—— 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

      “此艺不须过精” ——颜之推《颜氏家训》

      “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孙过庭《书谱》

      “此非所以弘道兴世” ——赵壹《非草书》

      “作书是学问中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王逸少品格在茂宏,安石之间,为雅好临池,声实具掩……写字画绢,乃鸿都小生孟浪所为,岂宜以此溷于长者。” ——黄道周《书品论》

      这些人的感慨由何而来?

      当然还是从儒家。和儒家推崇的“治国平天下”比起来,不仅书法,就是整个艺术行当,都显得太微不足道了,难怪壮夫不为。

      这话对吗?在当时,的确对。但时代发展到今天,却要辩证地分析了。对于那些一心要“建功立业”的人而言,书法依然是不值得浪费太多精力的“小道”;但对于我辈居家过日子的普通人而言,书法如同弹琴、下棋一样,书法只是一个爱好,一个休息放松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也没有必要上升到“小道”的高度去批判。

      前面说过,儒家并不真正重视书法。

      正是因为不重视,所以才有了其极端表现——“比德”,也就是因人论艺。

      苏东坡说:“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在儒家看来,君子应该成为做人的楷模,以仁义道德为人格,以文质彬彬为风貌。如果不是正人君子,书法写得再好也不值得重视。这种倾向后来发展到极端,就是这个人只要不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奸臣或者是贰臣,他的字就不值一提;即使大部分人都说好,也硬是要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以证明这家伙写得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历史上,这种待遇的人很多,如蔡京、秦桧、赵孟頫、王铎、张瑞图等。实际上,这些人的书法水平个个都极高,绝非什么“软媚无骨”等贬低的词语所能概括的。

      实际上,“比德”源于世俗对柳公权的“心正笔正论”的误读:

      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旧唐书》)

      唐穆宗壮年登基,纵情享乐以致荒废朝政。作为唐穆宗的书法指导老师, 柳公权向穆宗说这样的话,显然是有弦外之音的:治理国家和写字一样,必须“心正”才能行。难怪沉溺酒色的穆宗脸色为之一变了。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但却被一些人误读了:心正才能笔正,必须先做人,然后才能“学艺”,否则就永远不会成功。

      可是,怎样才算是做人“成功”呢?

      从实践上来看,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历史只能“盖棺定论”,一天不闭眼就不能推断出他到底能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来,所谓“王莽谦恭未篡时”,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再者,几乎历代的书法大家,都给人写过墓志铭,甚至有的人还昧着良心将墓主夸得天花乱坠。试问,他们的心又正在哪里呢?

      把人品和艺术等量奇观,胡乱比附,在缺乏科学精神的过去,尚可原谅。但在时代昌明的今天,就显得非常滑稽可笑了。

2024-02-01 14:50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