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春佳节是亲人团聚的好日子,也是静心学习书法的好时机。2024年1月28日上午10点,我国首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原中华双创翰墨第五期“篆隶简刻”特训高研班)开学典礼在本班书友群内举行,领衔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中国书协第七届副主席兼篆书委员会主任包俊宜、国家开放大学书法学院原院长、双创翰墨教育“一体化”教学领衔开拓人蔡民基,主讲导师骆芃芃、倪进祥、朱培尔、赵宏、崔胜辉、张晓东、张成银、宋春青、王先岳、陈晓、刘安社、李春桥,执行导师陈靛、李联合、杨光、吴永斌、陈家芝、翟术伟、张贵、危有生等参研的资深书法艺术和教育专家、书友,以及双创翰墨教育总部吴卓春、刘克奇、郭鹏、东晓、邱丽、林淑慧、陈禹、张奉振、董振修、徐长义、隗功英等老师,共90多人出席。仪式由中华“双创翰墨”大讲堂执行秘书长、本期高研班组织保障组总负责人刘有高主持。整个典礼气氛热烈,议程顺利,圆满成功(另见报道)。
多年来,连辑院长在百忙中一直高度关注双创翰墨教育“一体化”教学,给予很多方向性、系统性、实践性指导,并多次亲自给高研班讲学授课(包括本期高研班线上线下授课)。11点20分,他在内蒙线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把开学典礼推向高潮。讲话中,他客观分析了这期高研班的“五个特点”和“四个作用”,并明确提出注意解决好“五个问题”,立意高远、阐述精准、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启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在群内引起热烈反响,“连院长妙语连珠!字字珠玑!”等各种赞叹经久不息。好多参加仪式的书友反复听了连院长的讲话语音,感到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连辑院长的这个讲话,对双创翰墨教育“一体化”教学和参研书友们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也很值得书道同仁一读,特编发专辑分享。
—连辑院长在首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导师、各位学友:
大家上午好!
我国首期早期古典书法高研班,也就是中华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用这样非常“潮”的方式开幕了。我现在在内蒙古,因为有现代网络技术,虽然我们相距天涯海角,但感觉却近在咫尺。之前,蔡民基老师和相关机构、专家,就如何办好本期高研班进行了长时间的策划,从今天的教学部署,包括导师遴选、“一体化”教学总体思路、从全国各地选的这些书友来源、质量和水平等,都是非常令人期待的。借这个机会,我简单谈一下对这期班的看法,同时就如何学好早期古典书法谈点思考。
一、这期高研班有五个特点
第一,立意高远。这期高研班,瞄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做远古早期书法研修培训,旨在培育一批具有融古通今的书法骨干人才,展示新时代书法艺术风采,引导书法艺术界重视早期古典书法的学习和传承,这完全符合党和国家要“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五个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时代要求,更有利于中华文脉绵延赓续、文明薪火代代相传。
第二,针对性强。这期高研班,是针对书法艺术界存在的忽视早期古典书法的“短板”而举办的。比如,现在有不少从事书法艺术的,对早期古典书法的了解还有不少陌生的地方,甚至有空白点。再比如,由于早期古典书法资源开发不够,实用书体艺术创作中资源缺乏的问题也日趋突出,等等。这个班就是要探索解决这样的问题。
第三,专业性强。研修早期古典书法,必然涉及到文字学、考古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这也是我所期待的。
第四,面向广泛。导师来源有高校系统的,中国书协系统的,还有社会培训系统的,特别是参研的老师和书友们,来自东西南北中各省市自治区,突破了北京或少数地区的地理局限,带有一定的全国意义。
第五,内容丰富。有十多位导师参与线上线下授课,有讲宏观理论的,也有讲文化知识的,有讲早期古典书法的,也有讲从古典书法向实用书法延伸的,还有讲“冲刺国展”的,涵盖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简牍帛书、隶书和篆刻。除了讲课,导师们还要指导大家进行实操临摹创作,最后还要举办研修作品展和高峰论坛,分别推出艺术和学术成果,整个教学系统化体系化,是非常好的。
二、这期高研班有四个作用
一是补基本功。我们现在所说的基本功,大部分都是成熟的“楷行草隶”的基本功,往上追溯,其实也是有基本功的,不经过训练,是断然写不出来或写不好的。
二是补知识课。从书法发展脉络看,大家熟悉的多是从隶书往后的内容,往前无论是从汉字角度讲,从文字学角度讲,还是从考古学角度讲,实际上我们的知识还是缺乏的,所以这期高研班有这种补知识课的功能。
三是调整习惯。人们在书法学习和实践中,自然会形成自己的一些书写习惯,是惯性思维的表现。习惯有好有坏,属于个人行为,但从艺术人才成长规律角度看,习惯确实关乎艺术人才的成长进步和长远发展。比如,长期习惯于实用书体的书家,要想在当今书坛上取得大突破非常难;如果能够往上追溯早期古典书法学习,就会使自己的书法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创作思路会更多、技法变化会更多、艺术面貌会更多,所取得的成就也会更多。
四是交流互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谁比谁强多少,现在都不好讲,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或一技之长。这期高研班九十多人,大家在一起共同交流,一定会相互受到启发,一定会对自己今后的书法理论、学术、创作、教学有好处。
三、这期高研班应研究解决五个问题
(一)“诸体皆能”问题。
诸体皆能,这是合格书法家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从秦汉到隋唐,五种字体创造齐备,这为后人写字诸体皆能提供了客观的依据。诸体皆能也逐渐成为唐宋以后一些文人的艺术追求或技法追求。像苏东坡就讲,写字要先工后草,做到诸体皆能;他还讲书法必有“神气骨血肉”五点缺一不可。如果把“篆隶楷行草,神气骨血肉”这十个字加到一起,这就让我们找到了衡量诸体皆能的标尺。
历代书法家能够做到诸体皆能的不多,这与当时条件下书家占有书法资源有限相关,这是历史的局限性。现在不同了,几乎所有的书法资源都信息化、公开化、普及化了。在这种条件下,书法的社会审美,面越来越宽,多样性越来越广,专业性越来越强,书法市场的需求越来越丰富,你不诸体皆能,只会写一两种书体,大众审美这一关你就过不去。作为书家或书法教师,如果不具备诸体皆能的能力,面对需求就可能会很尴尬。因此,诸体皆能将逐步成为社会对书法艺术和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实现诸体皆能,早期古典书法是一个难点,因此应把帮助更多书友实现“诸体皆能”作为研修的一个重点。
(二)“溯本寻源”问题。
实现诸体皆能,最终要追溯到早期古典书法,解决好“溯本寻源”的问题。溯本寻源,还是要从汉字说起。
汉字是表意性文学,是世界上惟一存活的象形文字。汉字表意与象形的本质和汉字实用与审美的功能是高度一致的。古人造字表意,就是要取代结绳记事,多复杂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能用汉字表达,这就是汉字的实用功能。与此同时,古人创造汉字都是按照大自然美的法则进行的。所以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客观上就具备了审美的功能。汉字记事表意,自然离不开书写,书写自然离不开用美的法则造型、用笔、用墨、谋篇布局等等。所以古人写汉字就是写书法。拿我们这次古典书法学习的史料看,我们接触到的汉字,写汉字和书法可以说是高度重合的。在这个特定语境下,试问哪有不是书法的汉字?哪有不是汉字的书法?所以,从汉字的本质看,表意和象形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汉字的功能看,实用和审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汉字的书写看,写字和书法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此理亘古不变!
(三)“转益多师”问题。
这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组诗中的金句:“别裁伪体清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拜师,先生是师,经典也是师。
还说诸体皆能。书法五体在历史文脉、艺脉上是充分贯通的,所以,我们写字不可能只盯住楷书或行书,没完没了的写,一定要触类旁通。这本身就是一种“转益多师”。比方说,我们这次重点讲习甲骨文、石鼓文、金文、大篆、小篆,还有楚简、秦简、汉简等等,这些字体出现在汉字或书法的发育期和开放期,所以创造力极强,丰富度极高,趣味性极浓,很值得我们学习。
从人的角度看,学书法从师一人当然可以,但不能只循门而入,也要破门而出,博采约取,集腋成裘,最后体悟、归纳、训练出自己的认识、观点、审美,书写习惯,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和风格。也就是说,转益多师是要解决见多识广的问题;继而要解决变法求新的问题;最终要解决自成一家的问题。
(四)“教学相长”问题。
《礼记》里讲“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教学相长,一个很本质的弦外之音是师生平等。师生平等,一个很本质的题内之义是民主、自由。这里说的民主自由是书法研习中学术的、艺术的、审美的民主自由。这是教学相长的前提,是一个平等互动的过程。这些条件具备了,就会像德国的席勒所讲的,审美自由了,艺术的创造力就充分发挥了。
在这里,我们应该重点说说“不足”和“困”这两个特定的词。所谓“不足”,就是知识面窄,有知识盲点,这是从横向角度看;所谓“困”,就是知识点不够深入、不够本质,显得肤浅,这是从纵向角度看的。
解决“不足”的问题,就是老师和学友之间、学友和学友之间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相互学习,深入交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扩展知识面,尽量减少大家书法知识体系里的盲区。从这个角度讲,参加这样的集中研修培训,是共享“资源”、解决“不足”问题的好机会。
解决“困”的问题,重点是解决知识的深度问题,和在此基础上的认识问题、理念问题、审美问题、创作瓶颈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学好书法的“拦路虎”。迈不过去,我们就走不出“困”局。这个“困”,也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的。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你的进步提高而被发现的。也就是说,当你知“困”了,说明你进步了。为此,我们要悟透教学相长的道理,用好教学相长的方法。
(五)“字外功夫”问题。
写字直接受阅历,教养,格局,品德,修为,思想、见识等限制。书法上的“天花板”不在“术”,而在“道”。道,说到底就是我上面说到的综合素养。这些综合素养是书法家的字外功夫,是必不可少的字外功夫!
古代的书法家哪有只会写字的?只会写字就成写字匠了。《四库全书》数千人抄,那是专门抄字,技术上可能不错,但很难以书法名世。想成为好的书法家,大概率要把更多更大的精力花在字外功夫上。就是要端正人品,涵养道德,丰富阅历,拓宽眼界,括充知识,提高审美,养成习惯等等。这些是写好字的前提,也是书法艺术的前途。苏东坡就是这样,他的文学、书法成就主要在乌台诗案以后。让做官就做个好官,不让做官就做个好人;遇上顺境乐观,遇上逆境也乐观。比如他的寒食帖,那么凄惨苦楚的生活,竟然提笔写出“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的“抒情诗”。不仅如此,还信手把这些苦难的诗写成天下第三行书!……他的文化学术、诗词歌赋的综合修养很高,是真正的“腹有诗书”。他的文化“工具箱”里工具很多,创作时可信手拈来为我所用,不瘪不窄不局促,游刃有余,这才是书法家的“道”行!
加强“字外功夫”,涉及内容挺多,而且因人而异,但“共性”的东西是加强个人的综合修养。比如,加强道德修养、学术修养、理论修养、人文修养等传统文化修养,还有“行万里路”的实践修养等等。提高综合修养,看上去不是写字,又花费了时间,好像走了弯路,其实走的是书法正路,而正路就是捷径。
与此同时,我们的研学和艺术创作一定要有时代风貌,就是刚才蔡民基先生讲的,学习早期古典书法,不是复古,更不能唯古泥古,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让传统的历史文化焕发出时代气息、时代精神。这样我们就无愧于做一个当代的书法工作者。
附1:
连辑个人简介
历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校长,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岩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学术顾问、上海体育学院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西北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等。
附2:
连辑题名
为《中国书画人才》杂志题名
为双创翰墨“中国书法一体化教学”题名
为“中国非遗”题名
为“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题名
为“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作品集”题名—朝圣敦煌
为”河西走廊“题名
为《庐山画派》题名
为“阴山岩画”题名
为”中国老牛湾“题名
为某“图书馆”题名
为纪录片”中国“题名
为易中天长篇小说《曹操》题名
附3:
连辑书法作品
作品1
作品2
作品3
作品4
作品5
作品6
作品7
作品9
作品10
作品11
作品12
2024-02-08 11:19
本文来源:新闻动态 - - 新时代的呼唤:重视学习早期古典书法—连辑院长在首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5291.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