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这期高研班是成功的
—在中华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
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闭幕式上的讲话
(2024年6月25日)
连 辑
各位嘉宾,各位导师,各位学友:
大家好!我本来没有计划讲话的,蔡院长说您反正专程过来讲课了,正好又赶上这个闭幕式,您就即席兴讲讲吧,给大家鼓鼓劲。听了蔡院长刚才做的总结部署,感受到是一个学习并受教育的过程,同时我心里也有数了,知道你们这几天干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果,下一步干什么、怎么抓。虽然整个活动我没怎么深入的参与,但是我一直关心关注着。我想这件事情做得这么好,关键是有两条保证:第一,有蔡民基院长主持,因为做任何大一点的事情,没有一个核心人物是不行的。第二,有在座的等一批同仁,也就是与蔡院长相同价值观的朋友们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正是这两个方面的保证,就把这个事情做成了,可喜可贺!
我在本期高研班的“书友群”里,看到导师们多次点评学员的作业,也多次看到蔡院长发过来的有关工作安排,近几天又在线看了这次“线下研修”活动,听下来、看下来,初步形成了下边这些观点,现分享给大家:
总体的评价是:这期高研班到今天为止,办的是成功的。我说成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量,或者说这期高研班有几个突出的亮点:
一、立意设计的独创性
中国书法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我们很多人都在看书法、学书法,但多数是横着进去的,即选自己喜欢的一两种书体学,或选一种书体的几个帖学,或跟着某个老师学,这都是可以,但这有点像“盲人摸象”。那么,你们这个班的立意是纵着进去,往前探索到书法的“源头”,要是把书法的“源头”搞清楚了,回溯中国书法历史,就会纵向的、综合的看待书法,把握的是“象”的总体,就解决了“盲人摸象”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立意。
第二个立意就是抓早期古典书法。这个概念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并且是有针对性的。蔡院长有了这个想法跟我聊过,我听下来感到很有战略眼光。因为中国的文字到现在有两三千年或者三四千年,再加上之前的“意符文字”,也有五千多年甚至更久远的历史了。马家窑的彩陶显示,开始有“意符”是四五千年前的事了。也就是说,真正的早期古典文字所形成的时间,要比现在成熟文字的时间长得多。假如你对更长时间的文字和书法不熟悉,你只知道“短年代”的新字体和实用书体,你怎么能窥得书法的全貌呢?所以一定要把以前更长的书法历史知识和早期古典书法技能学到手,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就像绘画一样,我们学了那么多素描,学了那么多西方的东西,真正的中国绘画可能较早的是王维的文人画,以前的绘画历史非常漫长,包括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你们专门组织早期古典书法的研修培训,是有很高战略定位和眼光的一种做法。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现在不管写什么字,实际真正缺乏的是源头上最基础性的东西。要把早期古典文字是怎么来的、怎么写的,把文字的“源、流、变”搞清楚,这样在书法教育和艺术等职业素质能力上就有了明显的优势。比如,当我们拿起来写某种实用书体的时候,只要拿起笔写现在的一个字,脑海里就能跳出这个字的六七个或者七八个字的演变过程,这就是“知其所以然”,而不是“比着葫芦画瓢”,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是当老师出身的,给孩子们讲汉字,只要讲一个字,就会讲出一串字,一直讲到最源头上的字,孩子们就愿意听。假如你只给他们讲笔画,讲每个笔画怎么写,写完拉倒了,这样既没有趣味性,也没有知识含量,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你讲一个汉字,把演变过程讲出来、演示出来,然后再用“口诀”告诉他们,怎样把握和写好各种结构,既把书法教了,还传授了书法文化。但是,做到这样的教学,前提是要学习,要有大量相关知识特别是早期古典书法知识的积累。你们参加这次研修,只要潜心用心学,就解决了知识储备问题,也弥补了我们现阶段性“碎片化”书法教与学之不足的问题,多好啊!
这是我肯定你们这次期办得成功的第一点,也是重点。
连辑院长在闭幕式前的授课中系统讲了“中国书法审美”体系
二、参研生源的广泛性
这个班虽然参研的人数不是太多,但从开始报名时,蔡院长就告诉我,学友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这有点像中国革命早期的“火种”,现在点的是“星星之火”,出去以后就可以“燎原”了。这就不像书友们共同参加当地的某个培训班或高研班,而是全国各地的都有,直接关乎到早期古典书法教育的普及面和影响面。从这个角度讲,你们来参加研修,也是参与早期古典书法的传播。在很容易使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你们能着眼长远,想宁心静气地从源头上学好书法,是很可贵的、很重要的。
三、导师教学的专业性
我没有参加你们作品的点评,但每次点评前蔡院长都提醒我,到了点我就点开“书友群”看,感到导师们无论点评哪一种书体,都点评得很专业,是名副其实的教我们学早期古典书法的专家。
我觉得,各位导师在点评中对每位学友作业中存在的问题,看得很准,点评得也很精细,而且讲问题更多,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这就是导师们的专业水准所在,与现在的文艺批评相比更值得称赞。因为现在的文艺批评说好话的多,讲问题往往就含糊其辞了。
我说导师教学的专业性,还有一点就是教早期古典书法与教实用书体有很大的不同。像楷书、行书、草书这些实用书体,经典名帖相对比较集中,字体较新,相对易识易写易记,师生们也大都比较熟悉。而早期古典书法就不同了,特别秦统一之前,各个时期、各个邦国、各个战国的文字都不同,而且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相对难认、难释、难记、难写。比如,教甲骨文,你没有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和造诣,是很难以执教的。再比如,历代金文和历代简牍帛书,数量大,品种多,各种帖的书写风格也不同,教这样的书法,特别是点评作业作品,没有对所有经典名帖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仅点评内容“对号入座”都很难,就更谈不上精确指导了。这期班的导师们的专家素质和教学能力,为本班的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
连辑院长在授课中与学友们深度交流
四、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书法,说起来很简单,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我这么多年学习、研究书法,我所知道的知识,你们研修中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包括早期的甲骨文,后来的历代简牍帛书等。导师们在授课和点评中,谈到里耶秦简,也谈到了甘肃的许多简书;既谈到了武威仪礼简,又谈到了敦煌马圈湾简,也就是比较规范的一种官方的简牍和官兵、百姓日常随性记录事情写成的文字,讲得都非常清楚。
那么,我们现在讲古代的书法,实际上主要是选经典的,叫法书,也就是字帖。我们把几种书体最经典的法书拿出来,做解读、做解剖、做指导、做教学之用,对于大家增强书法知识的系统性很有帮助。
五、学友书法的基础性
据了解,我们这个班的学友中,有的是专门从事书法专业的,有的是业余书法爱好者,也大都学书法多年。有的实用书体写得好,这次是为补上早期古典书法而来;有的是搞篆刻的,篆书本来就写得挺好,这次是为了进一步学好篆刻,同时拓展学习早期古典书法而来。这种书法的基础性,决定了我们这个班是一个高起点的、培育书法骨干人才的高研班。
从你们的作业中也可以看出,除极个别的书法基础可能稍差一点、作业中存在问题稍多一点外,绝大多数提交的作业,是可圈可点的。有的可能过去从没有学过早期古典书法,但实用书体的书法基础扎实,再加上勤奋和悟性好,所以上手很快,通过短短的一两个、两三个月的线上研修学习,就能写到这个程度、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很不简单。这也充分证明:只要个人真想学,真下功夫学,早期古典书法是完全可以学好的。学好了早期古典书法,实现“古今融合互鉴”,创造性转化书法艺术作品的资源,也就“原材料”就更多了,无论是作品的内涵,还是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更丰富了,就更容易创作出既有时代艺术风采,又有中华文化深厚底蕴和历史厚重感的作品。这实际上是一个书法职业素质能力的复合化与跃升过程,能收到这样效果的高研班,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连辑院长授课后逐一解答了学友们提出的问题
六、终身教育的示范性
你们这个班里有多位年龄在六十岁以上,还有几位七十多岁的,有的已近八十岁了。这些老同志能积极参加这种早期古典书法高研班,说明你们的观念新,有着积极的人生和艺术追求,在终身教育上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所谓“终身教育”,就是“活到老、接受教育到老”,是“继续教育”的延伸。我们每个人都有在校接受学历教育的经历,实际上在校所学到的知识,占人的一生中所用知识的比例极小,据西方有的教育学家统计仅占5%左右。也就是说,人们一生所需要的95%的知识,还是在从事工作之后学到的,包括实践经验等。要学到这些知识,一是靠个人自学,再就靠接受教育。而接受教育与个人自学相比,效率要高得多,效果也好的多。所以,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成人继续教育非常普及,终生教育也很普遍,有的80多岁的老太太还在考学位,这与教育制度有关,更与观念有关。
我们尤其应该看到,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你的年龄有多大,只要你想做一个自我充实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就应不断学习,包括接受适合自己的继续教育,否则,你不学就退步,自己“工具箱”里的“工具”就少了,遇到问题时,办法就没有问题多,如果长期不注意学习,就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这期班里有这么多老同志,积极参加学习早期古典书法,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很值得称道。
七、研修方式的时代性
过去讲课听课都是面对面,而我上次为本班讲课是在线上,在录播室里讲了七八个小时,前面没听众,讲的效果远不如在现场讲好,个别地方还讲漏嘴了,回放时我才发现,让技术人员改了过来。但是,这种线上教学是一种具有“时代性”的教学方式。这不过了一段时间,又把大家召来参加线下研修,通过师生交流,又促进了学习。我们可能远隔千山万水,正因为有了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和共同的爱好,使我们变得近在咫尺。相比面对面听课,大家在线上听课所学到的知识量要大得多,接受点评也方便快捷的多,还节省了线下研修的时间和成本。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型”很不容易,也是我们这期班的成功之处。
连辑院长为“中国书法‘一体化’教学”题名
这期班研修方式的“时代性”,还体现在“一体化”教学上。近几年蔡院长一直带领教学团队探索“一体化”的教学,这次在教学内容、方式、组织、效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统筹,联动效应也更加明显,其中包括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到十月份结业时还将举办“溯古通今”教学成果展和高峰论坛。参加这样“一体化”教学的高研班,也有利于提升站位、思维层次和统筹工作学习的综合能力。
最后,我衷心祝愿下一阶段的研修活动更加精彩,期待着10月28号看到你们有高质量的艺术和学术成果呈现,更希望你们通过这次研修,扎扎实实地做人做事,真正学得一技之长,能够让自己“腹有诗书”,有长足的发展后劲,早日成为书法艺术和教育界的栋梁之才。
附件1:
连辑院长
连辑简介:
连辑:历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内蒙古大学校长,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国家艺术基金专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内蒙古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省文联名誉主席、中国岩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学术顾问、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西北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中华双创翰墨教育“一体化”教学领衔主讲导师。
附件2:
连辑书法作品
为“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作品集”题名—朝圣敦煌
为易中天长篇小说《曹操》题名
为”河西走廊“题名
为《庐山画报》题名
为“阴山岩画”题名
为”中国老牛湾“题名
为某“图书馆”题名
为“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题名
为“中国非遗”题名
为《中国书画人才》杂志题名
2024-07-03 10:00
本文来源:新闻动态 - -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连辑在“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闭幕式上的讲话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6317.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