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伯翔先生早年从魏碑入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甚至被推崇为当代魏碑第一人。不可否认,他早期的字的确有相当的高度,不仅尽得魏碑的外形,在气质、韵味上也很有收获。在当代只重形式的书家中并不多见,这种赞誉在当时可谓实至名归。但是,从孙先生最近的一幅新作来看,魏碑的朴茂、稚拙尽失,沦为平庸之作。
如果单纯的功力下降还有情可原,毕竟如果入古不深,很难做到人书俱老。让人痛心的是孙先生的字在功力大幅度下降的同时,又向时下的创新、流行书风接轨,做起了表面文章。一些惑人耳目的江湖套路,被大量运用到他的作品中,“油滑、轻浮”取代了当初的“稚拙、厚重。”
整幅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认为设计的浓墨淡墨变化,这在传统书法中非常罕见,书法讲功夫,一切外在变化都源于内在功夫的提升,所谓有其内必有其外。多数经典作品都是一种墨色,细微的浓淡变化也是因为笔中墨水渐少的自然变化,从来没有哪一个书家主动往墨里面加水,追求这种类似国画和西洋画的层次变化。
之所以不去追求这种皮毛一类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书法注重内在修为,不去外求皮毛。只有那些江湖书家,为了吸引眼球才会弄这种哗众取宠的东西。好比是长得不漂亮的女孩子,不是通过提升内在的气质吸引人,而是靠浓妆艳抹让人注意。结果是能够吸引目光,却让人感到俗不可耐,无法仔细端量,更谈不上余味不尽。
其次传统书法最讲究中锋用笔,只有中锋用笔才能体现“屋漏痕”、“如印印泥”,这是高端书法必须具备的点划特征。唐代陆羽在《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记载:颜真卿在与怀素论书法时,怀素说:“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回答说:“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
在这里,颜真卿以“屋漏痕”描述高级点画的形态,屋漏痕就是过去草房泥墙,在漏雨的时候,雨水顺着泥墙缓慢流下,特点是点画的边缘实在,整体浑厚、浓重。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说的“用笔当如印印泥”也基本是这个意思。只有中锋用笔才能到达这样的效果,否则只会造成笔画偏枯,一边实一边虚。孙伯翔先生的新作,这种问题普遍存在。比如:“山、马、加、未、下、鞍、回、天、三、尺、三”都是偏锋用笔,一边甚至两边不实。作为一个老书法家,实在不应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点划书写随意,书法有法,在传统书法中,哪怕一个点,都有起运收三个动作,偶尔简化成“运”一个动作,从来就没有一个书家按一下毛笔就成笔画的。看孙先生的两个“三”字,不仅写法相同,单个字的三个横画也形状雷同。更让人咂舌的是三个横是直接将毛笔按下了事,根本就无任何笔法可言。这种写法除了一些中书协所谓的大家之外,江湖书家用得最多,用毛笔戳来戳去,信笔为体。
这样一幅违背传统,有碍观瞻的作品,真不知道孙先生哪儿来的勇气,将其展示给大众。只能说他已经耐不住寂寞了,希望以巧取胜,用墨色浓淡、粗细大小对比这些形式美的东西,达成创新的目的。这与不在气质上提升,专门靠浓妆艳抹吸引人的妖艳女别无二致,这样的字坏了先生的一世英名。
2024-03-18 17:17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孙伯翔新作太江湖 完全背离传统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25947.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