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砚 yàn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10-19阅读数:32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砚   yàn  

虽然";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义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砚的历史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砚之起源甚早,大概在殷商初期,笔墨砚始以粗见雏形。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如石玉、砖、铜、铁等。殷商时青铜器已十分发达,且陶石随手可得,砚乃随着墨的使用而遂渐成形,古时以石砚最普遍,直到现在经历多代考验仍以石质为最佳。

砚,是磨墨用的。要求细腻滋润,容易发墨,并且墨汁细匀无渣。砚也有石砚、陶砚,砖砚、玉砚等种类之分,最负盛名的是广东产的端砚和安徽产的歙砚。不过,作画用砚,也不一定那么讲究,一般选择那种石质好,砚池深、稍大有盖的,研磨时发墨快、水份不易挥发的就可以了。

砚的鉴赏

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使用"研磨器"研制颜色、绘制图案。至西汉时,制砚有了显着发展,砚的种类增多,有石砚、陶砚、铜砚、漆砚等。汉至魏晋的石砚,盛行圆形三足式、四足式,雕刻风格浑朴,造型生动。汉代陶砚有龟形、山形、圆形、方形等。魏晋时,出现了瓷砚,多为青瓷砚,砚堂无釉,以利研磨,其形多为圆莆蹄足。

隋唐以后,由于制墨工艺的发展,墨质渐优,可不用研石,对砚的要求相应提高。唐时砚质、砚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盛行龟式、箕式、山峰多足式砚。名砚石相继出现,如广东的端砚、山东的红丝砚、甘肃的洮砚等。这些砚材坚实、细腻、滋润、发墨,并具有各种研美的纹理,如端砚有鱼脑冻、蕉叶白、冰纹等。至宋代,士人更重石砚,尤其珍爱端石。当时石砚的只要式样是"抄手砚",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轻且稳。陶砚渐为石砚所取代,但澄泥砚仍有发展。宋砚朴素大方,实用美观。元砚雕刻风格比较粗犷、浑朴、自然。

到明清时代,我国的制砚工艺更趋精湛,名砚佳品不断涌现。明砚讲究自然,出现了随形砚,因材制砚,形式多样,有莲叶、人面、新月、古钱、瓢、钱等等,造型、雕饰古朴典雅。清砚讲究精雕细刻,出现了许多石砚之作。当时,还非常讲究砚石的色泽、文采、声音、嫩润及年代、石坑、题铭等,砚已由实用转为艺术欣赏和珍藏了。

砚的选择方法

以石质为主:

砚材固多,铜、玉、砖、瓦、陶、石皆是,另有多金者以玉为砚,堪称上品。但多金人少,其切合实用且兼具各种特别者当推石砚,而其他都不合用一些。

润泽有光:  

砚石最贵润泽,端、歙俱以此着称,因若不润则墨中水分易被吸收,导致浓度太高,滞笔难运。端、歙石长年浸于溪中,故润泽有光,润泽与否可以目光辨之。

肌理细腻:

砚石纹理精细,则表面平滑,易于磨墨,磨出来的墨亦匀细可佳;这种砚不但发墨,且不损笔亳,端、歙二种砚皆为此中之最。若表面不平,上砚有声,墨必粗劣不匀,且损笔锋。这可以视觉、触觉、观查得知,并不难明白。

质坚而差软:

石质以坚硬为尚──废话,您能想像在一团棉花果冻上磨墨吗?──而石若过坚,扣之声响者亦较坚而差软,扣之声低者为差。故砚石宜润,润则无刚硬之性,即所谓「差软」,石坚而差软,乃有温润之性,故能发墨久不乏。选砚时扣之声高者质坚较劣,低而有韵者,石差软较优。

砚的使用方法

砚既是文房用具,又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美术品。有不少石质佳美,雕琢精致的砚,是艺术殿堂里的珍宝;有的古砚具有久远的流传经历,更具有历史文物的价值。对于砚的养护,应提到保护高档艺术品和文物的高度,根据砚的自身特点,总结前人的宝贵经验,从使用,养护,收藏,配匣等四个方面,进行养护。

-----------------------------------------------------------------------------------------------

砚的使用

  砚的使用,主要就是磨墨,磨墨时对砚面,砚堂的保护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新置的墨锭也应注意其使用方法。明代杨升庵说:“新墨初用,有胶性并棱角,不可得磨,恐伤砚面。”《砚笺》云:“在使用新墨时,应在砚池施水,轻轻地旋转墨锭,待墨经浸泡稍软后再逐渐的加力研磨。”佳砚不可用劣墨,如松烟墨杂质较多,质地不纯,用时易划伤砚面。用油烟墨研磨完毕后,应将墨锭置于墨床之上,或者搁置到别的地方去,不能放于砚面而不取,否则墨干结于砚面,拨墨时则易剥去砚面,造成砚面损伤。新墨胶重,用时尤应注意。

----------------------------------------------------------------------------------------------

砚的养护

  首先是洗砚,砚使用过后,应养成随即洗涤的习惯,不可使砚留存宿墨,以免因墨干燥龟裂而燥损砚面。所以古人有:“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的说法。《屠隆考 余事》云:“日用砚须日洗去其积墨败水,则墨光莹润。若过一二日,则墨色差减。”看来从用墨的艺术效果来讲,洗砚也是很必要的。关于洗砚的方法,前人总结甚多。《砚林拾遗》载:“有癖砚者,每晨舆面,水注木盆以莲房浸良久,取出风干,水气滋渍,积久有光。忌柬纸拭,能伤砚锋。”《屠隆考 余事》云:“春夏二时,霉溽蒸湿,使墨积久则胶冷滞笔,又能损砚精彩,尤须频洗。以蓖麻子擦砚滋润,不得以滚汤涤砚。不可以毡片故纸揩抹,恐毡毛纸悄以混墨色。”洗砚应以 角清水涤之为妙,也可用半夏擦去砚面滞墨,或者用丝瓜瓤,莲房壳慢慢洗涤。采用这些洗涤方法,即涤去墨垢,又不伤砚。

  洗砚要十分的谨慎小心,盛水的器具宜用木盆,若在水泥盆或瓷盆上洗,则易碰伤砚。洗砚的水要干净,不含酸碱性。且水温要适宜,不能用热水,滚水,茶叶水洗砚。古人还告诫说:“涤砚须由成人,不得顽童持洗。”

  其次是养砚。砚洗净以后,还须用清水保养,以养砚石之莹润。保养施水的方法是:砚池应每日换清水,不可令干;磨墨处不能有水,以防久浸不发墨。

  再其次,一般来说砚用久则不发墨,谓之“失锋”。原因有二,一是砚面磨去了锋芒,因锋钝而不发墨;二是使用了含胶过重的墨,又失于洗濯,致使砚面胶结而失锋。遇到这种情况应重新发砚锋。关于发砚锋的方法,《砚林拾遗》中说道:砚有初发墨久而钝者,亦为刀剑磨淬。用杉木松炭磨一遍则石锋焕发。另外用磨光之瓦片轻擦之;用姜 浸之;莲房擦之;以及用零号砂纸,细软砂石在清水中对砚堂(砚的磨墨部分)进行擦拭,这些都是发锋的可行办法。须提请注意的是若选用零号砂纸,精细瓦片等物和水打磨的时候,只能磨洗砚堂,而决不可磨砚的其它部位,否则也会磨损砚的皮壳包浆,甚至损伤雕刻的细部。尤其是古砚,包浆是年代久远的象征,若被磨去,岂非成了新砚,不伦不类,价值也就会大大的贬低。

-----------------------------------------------------------------------------------------------

砚的收藏:

       避光:砚若置于窗前案头,应避阳光直射,否则砚质会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易于干裂。

  玩赏:佳砚玩赏,桌上宜铺毛毡,不可使砚接触金属及玻璃等器物;更不可将砚重叠放置,以防碰伤。

  涂蜡:对于涂蜡古人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砚之涂蜡是:“蜡中视石如隔云见日,昏翳闷人。且蜡石不发墨。” )此语是极有道理的。现在有不少制砚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抹植物油,更有的涂沫墨 ,以为可以养砚,给人一种滋润古朴的感觉。但这些做法并不妥切,涂蜡封石是可以的,但方法须得当。蜡可以涂于砚了四周,底部要薄而适中;切忌将蜡涂于砚堂磨墨的部分,因为此处涂蜡,则水墨不融,亦不能发墨了。砚上抹植物油的作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慢干性油脂,砚面有油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并且日久油腻也会散发出一种

怪味来令人生厌,或者植物油产生霉变,在砚的表面出现一块块的霉斑,擦洗不去大煞风景。   取砚:遇到砚壅塞砚匣之内,应双手将砚匣倒置于有毡的桌面上,轻敲匣边,使砚身重堕出匣为宜,切不可用金属物撬弄,以免损伤砚。

  放砚:砚放在匣内,要依砚与匣的原来位置自然放入。特别是长方形的砚,上下边并非等长,多是底边略宽于上边,放砚时应视其宽窄放置。若不知其妙将砚倒置,紧塞砚匣,则会发生砚匣崩裂现象。

  砚匣的收藏与保养:砚匣多为木质,清代初期佳砚的砚的匣也大多为优良木材制作,如红木,紫檀,黄花梨等。其砚匣之内壁还涂有漆数层,防止墨汁水份的蒸濡,使砚匣胀裂。另外砚匣还应经常打蜡,以保持光泽,防止潮气侵入。

  若遇砚匣收缩,砚身放之不下时,此时可用砂纸打磨匣之内侧,使其增宽易放,切忌磨去砚,致遭“削足适履”之讥。

  古砚匣因年代久远多有破烂和损坏,对于此类砚匣可采用匣外配匣的方法,以此对古砚匣进行收藏。因为古砚匣是研究砚匣的形制,工艺制作,髹漆技术等的珍贵实物,同时也是考证古砚年代,出处,流传轨迹等的佐证。

----------------------------------------------------------------------------------------------

砚的配匣:

砚的配匣,并非一般的包装。砚放于文房书斋,久远流传。考究的砚匣颇受文人的重视。《砚林拾遗》中说到:“贮砚宜避光,漆木匣不宜纸,漆润纸燥也。”砚匣要具有美观赏价值和坚固的实用性,起到对砚的保护映衬作用。使匣“与砚同寿”,与砚的造型和谐统一,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砚匣的材质必须是硬度适宜,耐潮湿,能起到对砚的长期保护作用。砚匣材料的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其品种主要的可以分为木匣,漆匣,纸匣,锦匣,石匣,金属匣等几种。

----------------------------------------------------------------------------------------------

以金属制匣的情况比较少,像东汉的铜兽形观盒,明和清初也偶有以铅锡合金制成的砚匣,其目的是保持砚匣内的水气达到养砚的目的,同时还可留住墨的香味。但总的来说金属较砚的硬度高,以金属为匣必然伤砚,且用砚研墨必用水,水则易使金属氧化生锈,剥落易损。宋代赵希鹄的《洞天清录》载:“ 砚匣不当用五金盖。石乃金之所出,金为石之精华。子母同处则子涂母气,反能燥石,而又诲盗。法法用佳漆为之。”

----------------------------------------------------------------------------------------------

以石作匣的情况也不少,且多出现于近代石料较贱的砚种。石匣分为二种形式,一是匣和砚为一体,只是多了一只石的砚盖。此类砚匣石质外露,极易碰伤和受到气候干湿的影响,石质粗燥。二是匣和砚分为二种石质,砚套于石匣之中,但石匣终究吸水性较强,其细腻的程度与漆木不能相比,也不是制砚匣的良材。

----------------------------------------------------------------------------------------------

  木制砚匣的用材有紫檀,鸡丝,红木,花梨,金丝楠木,豆瓣楠木等等。其制作方法分整块木板剜出和皎镶二种。整料剜出的气派大,用料费,但木料易撬裂变形;拼镶的做工精巧细腻,但易脱胶散架。因此一般来说异形砚的砚匣以整料剜的为多,而四方,长方形的砚匣则普遍采用拼镶方法。异形砚的砚匣,依砚的外形相应制成砚匣,如瓜砚可制瓜形,蝉砚可制蝉形。但其匣形外的雕刻不可繁尽可能,杂则喧宾夺主,赘 庸俗。砚匣的底部内侧应凿成与砚的外形相应的浅池状,不可成平板状,称为“起底”。起底不但使砚匣增添灵秀俊巧的艺术效果,而且其弧形拱状的力学结构可使砚匣坚实牢固。异形和几何形的砚匣都不可有棱角出现,拐角转折的地方要圆浑自然,手感舒适。再来谈谈砚匣的形制。砚匣虽然形式各异,材料多样,但其主要的形制不外底托式,底托加盖式和封闭式三种。

-----------------------------------------------------------------------------------------------

纸匣,锦匣只能起到色彩装潢的作用,往往做成匣外的套匣。

  制作砚匣最理想的材料当为漆和木。以漆制成的砚匣,按照漆的工艺品种又可分为推光漆,雕漆,大漆,树脂漆等。有的在漆匣的盖上还采用描金,螺钿镶嵌,金银丝镶嵌,刻画书画等多种制作工艺。漆砚匣的制作首推清代初期扬州髹漆名手卢映之,卢葵生祖孙。当时是以优质的木材制成砚匣,其内壁也用推光漆髹,以防匣内水气涨裂砚匣。

-----------------------------------------------------------------------------------------------

底托式:此类形制多用于大型砚,砚下只有一只木雕的底托将砚制置于底托之上即可。

底托加盖式:俗称天地盖。此类形制多用于厚重的砚,如抄手砚等。匣由底托和上盖两部分组成,底托较上盖来得结实,使砚的四侧外露。其特点是启盖灵活,使用方便。

封闭式,即全盖式。不论是规则形砚或不规则的随形砚,多有用此形制的。其方法是:以砚定形,以形定匣。匣分上盖和下底两部分,底与盖的接触处均有子口,使之封闭严密。在砚匣高度的比例上,底高为砚匣总高的三分之一,盖则为砚匣总高的三分之二。这一高度比例的优点是:取砚开启方便,对砚的装潢起到烘托的作用。同样,砚匣的内部深度也要有适当的比例。如底托内深为砚高的三分之一较为适宜。这样利于砚的使用,观赏,洗涤。若砚陷进匣内过深,只露其表,不仅取砚脱匣不便,而且掩盖了砚的整体艺术效果。

豹脚,即有足之砚匣。使用这类砚匣务使其整体平稳,否则砚池注水以后会因砚匣的倾斜而溢出。豹脚的高度须适当,便于对砚的挪动为宜。同时砚匣的子口要吻合严密,不可高低不平,左右上下翘动。

  【出处】    【参考】

石砚 汉

 

直径13.2厘米,高2.8厘米。1983年广州市象岗山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广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砚体扁薄略呈圆角方形,为天然鹅卵石制成。附圆柱形研石,直径3.2厘米,高2.2厘米,中间有切割痕两道。砚面及砚石均残留朱、墨痕迹。同出尚有大小不一墨丸数粒。

南越王为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眛.此砚的出土为了解西汉初期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以及秦汉时代砚形特点提供了形象资料.

云纹彩绘漆盒黛砚

长19.5厘米,高1.6厘米。1985年江苏赣江县姚庄西汉墓出土,现藏扬州市博物馆。

砚由底、盖两部分组成一个木盒,内嵌长方形石板及正方形研磨石。盒呈圆角长方形,由楠木制成。盖上部一圆孔与放置在盒中的研磨石相连。盒外黑漆地朱绘,盒内则朱漆地黑绘,文饰以一圆几何纹作边饰,中间以一纤细的火焰状云气纹为主体,并绘有锦鸡、喜鹊、兽首、羚羊等动物形象。漆画技法简略飘忽,将小动物在云间自在遨游的恬静姿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黛板是古人用于画眉的化装道具,同时具备砚台的特性和功能。

箕形端砚

长18.9厘米,宽12.6厘米,高3.3厘米。1965年12月25日广州市广州动物园出土,现藏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此砚箕形,石质细腻,色呈紫红。砚首弧形,砚面随砚形刻折痕,砚底两梯足、为唐代典型砚型。是广州市唯一出土的唐代端砚精品,也是端溪石砚在唐代开采之初的珍贵实物标本。

 

长方形歙砚

 

长22.1厘米,宽13厘米,高3.5厘米。1988年合肥郊区诚南乡五里冲村宋马绍庭出土。现藏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长方形,边线凸起,椭圆砚堂,平底,四面内敛,形成上大下小,为典型的宋砚风格。石色清莹,纹理缜密。出土砚的墓志所载年代为“政和戊戌三月甲申”,即北宋政和八年,此砚应为900年前遗物。

抄手端砚

宋 

长19.2厘米,宽13.2厘米,高3.4厘米。1988年合肥郊区诚南乡五里冲村宋马绍庭出土。现藏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砚呈长方形抄手式,四侧内敛,上大下小,为典型的宋砚。石色灰黑泛红,细腻光润。出土砚的墓志记载年代为北宋政和八年,砚亦为900年前遗物。

 

百一眼端砚

 

长18厘米,宽10.5厘米,高5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砚为长方抄手形,石色青紫,内含一百零一个“石眼”,多为圆晕相量,黄黑相间,黑睛在内的活眼,晶莹可爱。砚面光润细腻,一端有斜形水池。砚面石眼的雕琢均成高低齐平的“眼柱”,故又名百一柱眼砚。此砚传为宋代内府所藏,清乾隆钦定《西清砚谱》着录,晚清被盗出宫,几经辗转后,为苏宗仁先生所藏。1986年苏氏后人,将此珍宝献给国家。

2024-10-19 19:55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