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一种汉字形体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3-12-11阅读数:175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一种汉字形体。它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后来笔画中又出现波磔,前人把这种带波磔的书体称为隶书。也有把隶书称作“八分”或“分书”的。将它称为“隶书”,大约是因为这种书体最初起源于民间徒隶(指下层民众)之手。将它称为“八分”或“分书”,大约与这种书体所带波磔在“八”、“分”等字中最为突出有关。

隶书产生的时间,历来说法不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秦时,由于国家刚统一,官狱多事,而小篆难写,为了加快办事速度,也把原在民间流行的隶书作为文书用字。过去,一般人都据此定隶书产生于统一后的秦朝。并且还有秦狱吏程邈造隶书之说。秦朝在小篆通行的同时,隶书也在社会上流行,今天已经有不少实物可以证明。如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基出土的竹简,其字笔画虽然个别还略带篆意,但已经是完全的隶书。2002年在湘西里耶出土的大量秦简,为官府公文,其字体也是秦隶。实际上,隶书作为篆书的简便写法,秦朝以前,应有较长时间在民间流行。近年出土的信阳楚简以及长沙仰天湖楚简等,其所使用的书体就与篆书有别而接近隶书。这说明隶书一体,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言程邈造隶书这种说法并不可靠。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彻底否定程邈其人在隶变过程中的地位,下杜(地在今西安市南)人程邈作为今知第一个知名隶书书法家,他对隶书定型作出过贡献,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汉承秦制,隶书作为“秦书八体”中的-一种,在汉代同样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这种字体也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很快成熟起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量帛书中,书于汉高祖时期(前206-195)的《老子甲本》,还是介于篆隶之间的古隶,但书于文帝时期(前179-164) 的《老子乙本》及《黄帝书》等,就已经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成熟隶书了。

隶书书法,除民间流传下来的帛书、竹木简书外,汉代刻石铭文,保存也较为集中。不过,西汉刻石,较为罕见,而且不少刻石或篆隶杂用,或为残存篆意的古隶。如刻于西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的《北陛石题字》,本为篆书,但其中两“六”字,一作篆,一作隶。《五凤二年刻石》(亦称《鲁孝王刻石》)虽是隶书,但无波磔,仍可见篆书笔意。西汉刻石与同期简牍书法比较而言,简牍书法的隶化程度明显高于刻石。

隶书成熟以后,在东汉碑刻中大放异彩。现存东汉刻石,以桓灵之际为多,后世所谓“汉碑”,其代表作大多出于这一时期。其中。刻于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的《褒斜道刻石》、刻于汉顺帝汉安三年(公元144年)的《北海相景君碑》、刻于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石门颂》、刻于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的《乙瑛碑》、刻于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的《礼器碑》、刻于汉桓帝延嘉八年(公元165年)的《鲜于璜碑》、《西岳华山庙碑》、刻于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 的《史晨前后碑》、刻于汉灵帝建宁五年(公元172年)的《郁阁颂》、刻于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185年)的《曹全碑》(见图1-9)及次年所刻之《张迁碑》等,都是备受历代书法家喜爱的汉碑佳品。

在隶书著名书法家中,程邈之后,最负盛名的要数东汉末著名学者蔡邕(公元132 - 192)。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邕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音律、天文,且善辞赋、工书画。其书以隶最有名。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与堂溪典、杨赐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册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后汉书)卷九十下本传)。世称这些六经刻石为《熹平石经》。石经用当时标准隶体书写,结体平整端庄,浑厚凝重,深受时人喜爱。碑始立,观视及摹写者絡绎不绝,以至“填塞街陌”。邕累官至中郎将,人称“蔡中郎”。石经书法,对后世隶书发展有较大影响。今存《嘉平石经残字》,以徐森玉影印《汉石经集存》搜罗最为完备。

曹全碑

曹全碑

隶书的成熟和定型,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汉字形体已经基本摆脱象形的束缚,向表意标音方向前进了一大步,为汉字的最终定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3-12-11 08:28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