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讲的是楷书的八种点画的基本写法,至于在具体实践中怎么变化,那就要看各自手段如何了。古人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来说明它,无非是希望能把这些点画写得有丰致、有血肉,形象生动一些。这让我想起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小说家汪曾祺堪称语言大师,在普通话中葆有苏北方言的神韵,因此他的小说语言独特而富有魅力。前两年读了一本奥巴马的自传,台湾地区人翻译出版的,其中颇存了一些台湾地区的语言习惯,读来不但不以为不妥,反倒感觉有几分亲切。据专家研究,《红楼梦》的语言以北京话为主,其中又有一定的江淮苏北方言、南京话,同时又夹杂着一些吴语方言,其中可能与如皋方言相通的也不少,所以弄得有几个如皋人绞尽脑汁想证明《红楼梦》是他们老乡冒襄的杰作。《红楼梦》的语言魅力与它融汇多地方言入“官话”大有关系。
“永”字八法,正好比书法语言中标准的“官话”,带着怎样的感情说,带着什么声腔说,都因人因地而异。这“八法”在不同的书体里又可变出各种模样,它是“流动”的,如潮州话“十八棚头做到透”,意思是“什么行当都做遍了”。据饶宗颐先生讲,此话的源头却在温州。凡是方言流动互通的地区,交流也必然较一般地区更为紧密,比如启东与上海之间的密切程度甚至超过了上海与南通、启东与南通之间,为什么?方言互通。隶、楷、行、草四体之间之所以可以灵活变化,它们的笔法全源自“永”字八法,这是一个重要原因。以结构论,此四体可以“万佛朝宗”一般地归于篆书,深层原因是汉字的基础是象形,隶书又自篆书变化而来。
闲话少说,今天继续说“永”字八法。
二、短撇(啄)
在“永”字八法中,称短撇为“啄”,古人在旁边说明道:“似鸟啄木。”把这个短撇与一个长长的竖笔放在一起,比如这个“永”字,这一比喻确实很直观,想起啄木鸟啄木的情景,“笃笃、笃笃笃”,短促、快、有劲。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鸡啄米”。不同的鸡,啄的姿势、风格各不相同。就是同一只鸡,在不同情况下也有不同。比如群鸡争食之时,啄的速度就很快;独自守着一堆食物时,是笃悠悠地啄,啄了几下后还会四处张望一下再啄。大公鸡呢,一般上下幅度大,频率不是很快,但啄食时沉稳有力,尤其是接近食物时,十分果敢,速度如闪电一般,同时喉咙里还伴有“咕咕咕”的声音。我母亲曾把一只公鸡当宠物一样养着,一天,公鸡在我母亲手背上啄了一下,啄去好大一块皮,敷药后半个多月方好。小鸡崽则头动的幅度很小,同时热闹地发出“唧唧唧”的声音。说这么多,无非是讲,这一个“短撇”,应该写出许多样式和风格来。
(示范短撇的写法。学生练习。有的学生为了追求“啄”的快速效果,撇的锋尖便出现偏锋,软若游丝飘春榭。建议先放慢速度,中锋用笔,笔毫直送至线条
末端,多次反复训练后再追求凌厉之势。有的学生写的短撇过长,有的弯曲太甚,均一一纠正。)
三、捺画
捺画在“永”字八法中称为“磔”,磔是“裂”的意思。写法是承上一笔啄的末尾,先稍前行,折后徐下,渐次铺开笔毫,至势、形蓄积得较足时,又渐次仰收,形成一个自然的“三角形”,与前面笔迹相连,形似一把“金刀”。捺笔的艺术变化可以很丰富,可以“一波三折”,如“之”字的最后一笔,犹如鱼儿嬉游于水面,因此古人又送给它一个非常生动的名字一“游鱼”。
(学生练习。主要出现的问题是捺笔的三角形最阔处笔毫下按不够,导致点画或油滑轻飘而过,或如雨后误爬至水泥地面上的蚯蚓。再一个问题是下顿后最后的仰收过慢,或出现散锋,或出现出锋方向任意、无主无力的现象。建议在下按时就注意笔锋不能散乱,顺势出锋时笔锋应由开而合,并具有一定的速度感。)
短撇和撇笔连写,在有的书家笔下,这两个笔画经常被写成“”.古人称此两笔为“戏蝶”。这说明什么?“永”字八法告诉我们的是楷书笔画的基本写法,而其形,其手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再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讲的“钩”,也有很多变化。“”,如新月之形,“”,有浮鹅之名,“”如飞舞的彩带,“”被称为凤翅。透过这些名称,我们必须悟到三个道理:一是书法区别于平常的写字,因为它是美的,能让人产生美的联想。二是书法的形象来源于自然万物,来源于人的日常生活。第三点,我们已经感觉到了,写得美的点画,古人就会给予美丽的名字,如上面所举之例。而写得不美的,则也会给予难听的或没有色彩的名字,如“鼠尾”“墨猪”“钉头”“鹤膝”等。赞美与厌恶,发自人的内心,这又说明书法是与“心”结合的艺术,而并不仅仅是写几笔的技术。
四、钩(趯)
钩,又称为“趯”,古人作比说“如球靴上升”,又说“蟹爪”。我说“趯”就是“踢”,踢球的踢,前踢、后踢、左踢、右踢。用笔则像上面讲到的短撇之法,短而快,劲而厉。钩有直钩、戈钩。
钩出也即“踢出”之前的“顿”很重要,应该要做两个准备:一是锋毫调整好没有?比如持长竹竿打人,如果竹竿一头还被别的什么东西缠绊着,你能给人以迎头痛击吗?第二个是心理准备,也就是说决心下定没?如下定了,必须是心闲气定,如果心浮气乱,那么发力“踢出”的点画也必然是漂浮或散乱无力的。
(学生练习。主要问题是调整笔锋和心理准备问题。)
调锋有两种办法:一种在运行过程中调锋,一种是干脆重新通过掭笔来调锋。两者最后都必须在运行过程中就已做好了出锋的准备。调整心理也有两法:一是调整呼吸,用深呼吸来安定心神;二是强化自我控制心理的意识。
五,一口气完成一个“永”字
前面已经讲过。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从“笔法”的角度和书写时笔锋运行的轨迹看,主要是为了“承一前一启一后”,也就是贯气。从头至尾一口气,不间断。即使无笔墨处,也要笔断意连,笔断气连。从书法审美的角度看,逆起回收,易能获得沉着、厚重、含蓄等美感。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
书写时不要总是离不开老师示范的字形,要大胆落笔,果敢肯定地行笔,一口气把“永”字写完。一些关键部位,特别是最能表现书者个性、性情的部位,不能平滑而过,如横折处,如捺笔的“三角形”处。
(教师在学生的练习作业上稍加添改补救,字的神、形便完全不一样,让学生领悟到在关键部位“守法”的重要性。)如果说有“字眼”的话,这些关键点就是字的“眼”,如果称为画龙点睛的话,这些关键点就是“龙的睛”。
许多年前,有一位教育家做了一个实验:把中国的孩子和外国的孩子分成两组,孩子们年龄相仿。他让他们画自己心中上帝的样子。黑板上方的墙上有意识贴了一张范画,结果中国的孩子在作画时不时抬头看、模仿,而外国的孩子则多画自己心中的上帝,千奇百怪。实验表明,中国孩子的思维多依赖,多趋同,少创新。不要认为书法就是模仿,书法最优秀的传统恰恰是创新。
前几课,要求大家守规矩和法则,强调中锋用笔,现在大家可以放开来写,不但要胆大,还要任性。古代优秀的书家写字时都是很自我、很任性的。高兴了,可以把撇、捺写得长些,为了表达飞扬的心情,就是用些侧锋、偏锋又有何妨?书法是抒情的艺术。什么叫抒情?就是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通过点画、结构、章法等形式表达出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我才之多少,将与此笔墨而并驱矣。古人早就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说你书写时心里轻松仁和,那么写出来的字就会舒展宽松;如果你的心里充满了愤怒,你笔下的字自会是粗重险峻;如果你感到悲哀,那么此时你的字也必然表现为抑郁和收敛;如果你的心中充满了幸福感,那么字也会秀丽且充满爱意。发自真心,出于自然,“有是格,便有是调,皆情性自然之谓也”(李贽《焚书·读律肤说》)。琴音的道理与书法同,“声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盖静由中出,声自心生……”(徐上瀛《溪山琴况》)如果把技法、规矩看作是一池静水的话,那么一旦开始流淌,为我所用,便石激渊洄,纷然龙翔,千变万化,不可殚穷。
2023-06-10 13:36
本文来源:书法杂谈 - - 书法“八法”的变化好比方言
本文地址:https://www.xinhandan.net/cms/show-5004.html
加入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新翰丹” 。新翰丹书法交流QQ群:62098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