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形态的演进 影响个人书家的风格构建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2阅读数:181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书法汉字形态演进,也深刻影响个人书家风格构建。汉字在道家看来是宇宙之起始,道家有文字崇拜的传统,认为天文是一切起始,是文字创造了世界,而非世界创造了文字。汉字的起源是来自自然的一种痕迹,即天上的云纹,地上的纹理。故而称之为“天文地理”。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天文地理”本意并非现在所说的两种学科,而都是文字,文的本意即是纹,是天空上云的痕迹记录,此为天之文,而地上也有沟壑痕迹,山川形势,此为地理。故而道家所传之云篆天书,五岳真形图。而道家认为三才之中,除了天地,还有人之创造。

      仓颉造字直至金文甲骨至今乃是人书,是仿天文地理观察鸟兽足迹而来。这个传说很有意思,虽然并无凭据,却也是一个美好的演变过程。不论如何,汉字的确是法于自然而生的,从古文大篆到秦代小篆,再到隶书产生。隶变为草、行、楷,进而文人书法产生。

      书体的产生一方面来自便捷书写的必要,另一方面也是字形应时代而发展的。而究其源头本原,后世所传行楷草也暗含篆隶之能。如唐楷大家颜真卿之楷书,是汉字发展之极致,笔法却是法篆书用笔,细细观之,则发现笔法的折搭则从隶,用笔之向背,结体之方圆,皆隐显于楷书之中。

      故而,没有任何一种字体书体是无源之木,只是那种传递的意识,随自行更迭而由显变隐,非细腻感知者不能体会。清代傅青主说:“若其偶合,亦有不减古人之分厘处。及其篆隶得意,真足吁骇,觉古籀真行草隶,本无差别。”

      这种认识是一种通达之见,足可观傅山对中国艺术之深入体认的功夫。同时,他也认为字体应该互通,不应该仅仅单练一个就满足。他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钟王之不可测处,全得自阿堵。老夫实实看破地,工夫不能纯至耳,故不能得心应手。”

      故而创新需要汲古,无传承之新,是断层割裂,只能有一时之兴,难有持续发展。钟繇王羲之楷书皆有隶意,而草书使转则有篆书笔意。功夫若要至纯而得心应手,则需要深入究其源头,巩固核心的美学体验。故而,篆书是汉字之祖,篆书线条也是所有书体学习的核心。

      民国时期众僧向弘一法师请益书法学习方法,弘一法师即推荐初学者学习王福庵的篆书《说文部首》,一则是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二则训练线条中锋的基础能力,熟练之后加以变化,则可不落偏差。

      唐代孙过庭云:故亦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又云:镕铸虫篆,陶钧草隶。这个观点也是一个具有格局的观点,即强调旁通之关键,字体之区别,只是形态上的区别,而在意态上,则都是一种生机体现,只是外化有所区分。

      各种字体本应融通已无异议,而从哪一个字体入手学习为妙,则有不同说法。有的如弘一法师,从线条本质和认知汉字出发,认为应该从篆书入手。有的则从做人和技法完善角度,认为应该从楷书入手。

      如宋高宗云:士于书法,必先学正书,以八法皆备,不相附丽,至侧字亦可正读,不渝本体,盖篆隶之馀风,若楷法既到,则肆笔行草,自然臻妙。 高宗此论,其实是从士大夫的品德修养为视角,应该以正书培育正气,如若楷法齐备再看篆隶甚至延展到行草,都能体会妙处。

      类似观点还有宋太常博士黄希先云:学书先务真楷,端正匀停而后破体,破体而后草书。凡字之为体,缓不如紧,开不如密,斜不如正,浊不如清,左欲重,右欲轻,古从之笔,莫不皆然也。其观点是从楷书入手,以形练形,而后增加速度和笔势,进而了解行草。

      高宗的看法,更像是一种基于士大夫伦理的视角。而近现代也有方便入手为由,以为从隶书入门耳。隶书崇尚变化,没有楷书那么严格的标准,也没有篆书匀称线条的功力要求。故而从隶书入门,容易让初学者有成就感,但是也容易对自己水平产生误解,转为其他字体则不容易。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2 11:26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书法专与泛的问题 如何取舍
« 上一篇
书法的定义 到底什么是书法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