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如何正确的看待书法 书法与中国艺术的认知误区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2阅读数:100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中国书法乃至中国的艺术,是极其强调参与感的,即无时无刻不表达一种临场感和沉浸感。作为中国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书法体现了即时性的瞬间表达,更多的体现了时间性原则。然而很多看待书法的观点,其实是基于“旁观者”的视角,不关注过程只关注结果,是在观赏汉字墨迹的“空间占位”。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如果不能了解过程,不知道艺术过程中的体验是什么,那么对中国书法和中国艺术,所折射的只是自己的经验或者一种概念的背诵,自认为懂了,其实离题万里。这就成了“看客”,由此情景,不是“旁观者清”而是“旁观者迷”。

      苏轼曾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可以说是“当局者迷”的最好注解了,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只有当局者才是迷,旁观者就一定清。只要你是迷,不论是当局还是旁观都是迷的。笔者本文就来说说“旁观者迷”这个话题,聊聊对书法和中国艺术的认识误区

      视角的误区:旁观者(经验)与当境者(临场感)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艺术的误解,首先是视角的误区。是否能够体会真正的艺术,首先是视角的不同。如对待一幅书法作品,就有两种视角。一种是没有书法体验的视角,另一种是有书法体验的视角。要知道,有实践参与的视角是别开生面的。并非很多人认为艺术只是一个“手上技能”的增强,其实是“眼”也完全不同了。

      没有体验的人,是旁观者,他们只能把所看到的艺术品对应到自己已知的经验中。没写过书法的人,会把书法和他熟悉的“写工整汉字”对应起来,是一种“以印刷体为基准的楷书视角”。这个视角就是经验视角,和艺术没有关系,所看的着眼点也完全不同,但自己却未必意识得到,会以为书法家和他看到的是一样,只是他更会处理。

      看一幅书法经典作品,真正的有实践者,对应的是自己的书法过程中的体会,会把静态的书法作品还原成动态的用笔、用墨的过程,让自己的体会与之相合,即与作者同频而获得养分和能量。这就要进入和作者一样的情境,我称之为“当境者”。

      “当境者”即能还原临场感,能体会一种沉浸其中的感觉。这种感觉写出的文字,才是真正的艺术理论,所说的才是真正艺术的知识内容。而旁观者是对他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逻辑自洽的总结,即使精彩,所表述的也不过是艺术的背景知识和套用自己感知的想当然。

      “当境者”会关注“神”,“旁观者”只能关注“形”。故而审美的侧重也完全不同,一个在过程,一个在结果。唐代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

      所谓“神采”即在过程中体现的一种生机的释放,“神采”不在结果的视角中,而“旁观者”只能把书法的结果即“形”去对应。故而,旁观者所见的其实是“精致的尸体”,因为无法还原其动态,只能感受静态的形状美感。

      定义的误区:概念(记诵性)与境界(沉浸感)

      书法是书写者那个时空的笔墨记录,书法的读帖或者欣赏是还原这种情境,沉浸这种还原的境界中去体会认知,进而丰富感受提升技艺。而若只看书法理论,即使熟记能诵,若无体认,则也不能说是真懂这门艺术。故而,是否懂书法,不是你能背诵多少概念且只有字形的粗浅体认,而是能否有沉浸的实践体验。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字形者,如目之视也。为目有止限,由执字体既有质滞,为目所视远近不同,如水在方圆,岂由乎水?”

      任何实践类的技艺,所关注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临场感和情境,也就是需要一种代入感。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艺术的定论,最先一定是实践者写下的感悟,进而把这个感悟抽象出了一个结果的论点。而对实践类艺术的认知,任何一个认知环节都不能缺失。必须要首先进入情境,然后归纳感受,抽离结论。如果只是记下了结论,就算一种纯粹的概念,是记诵性的,其实是隔靴搔痒。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大多是只用了最后的操作环节,因为我们不需要对工具的推导过程有任何了解,但是艺术则不然。如果用日常工具的思维去看待艺术这就容易看错。即丧失了境界的沉浸感,只有一种对概念的记诵,即“知解”。

      人们对中国艺术概念中的“境界”二字却是熟悉的,但是旁观者会认为这是比较高的阶段才谈及的,其实境界是艺术体验一开始就要去感受的,这是审美的开端,如果你不能入境,就如同看电影没有进入观影状态,只是看台词剧本,能算是艺术感受吗?

      所以,对艺术的定义,是以是否有境界沉浸的感受为标准,如果没有这个,只有概念和粗浅体验的认知,不能叫艺术认知。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在《笔髓论》中说:“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

      而这种艺术的代入感往往和主观倾向容易混淆,人们往往是为了规避后者而尊崇“理性”,而把代入感也都摒弃了,虽然这样不至于陷入主观倾向,却也因为代入感的缺失而丧失了根本的“设身处地”和“感同身受”,这个就是外行。

      这种所谓的“客观”,其实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真正的理性付诸于实践,也是要和经验匹配协调的。何绍基在《跋吴平斋藏争坐位帖宋拓本》中说:“折钗股”,“屋漏痕”,特形容之辞,机到神来,往往有之,非必谓如是乃贵也。有意为之,必成顿滞。

      书法的学习若只是有理论了解,那如同只是停留在驾校考试的“科目一”而已。书法读贴,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看这幅作品,了解其背景知识,而要进入作者的视角去感受、输出,进而在其中寻找差异。这个感觉如同自己“附体”在作者身上,透过他的眼去看去感受,进而反观而有进益处。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2 11:37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浅论中国古代书法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国书法艺..
下一篇 »

最新开班报名

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招生简章

最新视频课程

连辑主讲:中国书法审美及实践应用

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更多精彩
新翰丹公众号
  • 全面掌握书法资讯
  • 精彩活动,推送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