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的笔法 来源于细微力的运用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2阅读数:167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书法之美,章法结体是宏观布局,笔法墨法体现的是细致精微之美的控制。笔法的变化,不是大动作,而是极其细微的神经控制,它甚至不能靠大脑直接输出动作指令,只能营造某种情境和调用某种情绪,用这种间接的方式让大脑输出细微的指令,产生精微的外在变化,这就是艺术体现情绪之处。 ​​​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而在不同语境中,“力”的指代含义也不尽相同。有时候,力表达的是刻意的力量,细微的称之为“劲”。如林韫拨镫叙云:卢肇谓韫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方,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

      这里的“力”是指刻意而为之的做作之力,而用笔之法,其实是要练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控制力,非可以而为之,一旦可以,动作便缺少细微,则没有自然灵动的生命力。如同人在受突发情境的时候的状态,都是本能而自然的,受惊,欣喜,恐惧,那一刹那间的动作都是发自本能,而不是刻

      书法体现的便是人的本能和原始状态的呈现,这个是艺术表达的范畴,是感知的一种提炼和抒发。从总体而言,书法用笔,追求的就是“笔势”,有笔势才可以欧良性的抒发,无笔势则要陷入拘谨。

      翰林禁经云:大凡点画,不在拘之长短远近,但勿令遏其势,俾筋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故而书法以求笔势为先,并非拘泥笔画长短远近,因为书法是“因势成形”,书法是表达笔势,字形是笔势的终端体现而已。故而不可为字形而写字形,而是意在笔前而作字。

      意若与笔同步,则是一种做作的设计,便是美术字的思维。所以书论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此画耳,非书也”。可见,古人对书法的要求和定位是和写字不同的,整齐划一并不是书法艺术。

      毛笔是书法之力的传导和接收,传导的是人主发之力,接收的是横向与纸的摩擦力和反弹力,二力矛盾而产生变化是书法所找的劲儿。古代书论往往是用简单的手上动作来指代主发之力。如李后主云:书有七字,谓之拨镫法,擫、压、钩、揭、抵、导、送。

      拨镫,其实是用竹棍拨弄油灯的灯芯,使其可以保持火苗。这种细微的拨弄,用来比喻用笔之法,擫、压、钩、揭是手指发力,而抵、导、送则需要用腕发力。还有人有更细微的描述,即不仅仅从主发之力入手,也表达摩擦力和反弹力。

      如翰林密论中介绍的十二种隐笔法:迟、疾、顺、逆、涩、倒、转、涡、提、啄、罨、趯。其中迟、疾、顺、逆、涩、都是利用摩擦力的控制来使用笔法获取笔势,而倒、转、涡、提、啄、趯是用了反弹之力。罨,是网,有覆盖之意,可能是一种铺毫的方法。

      关于笔法,还有总结的更加精炼的,如李华云:予有二字之诀,至神之方,所谓截、曳是也。截是断,即短劲,而曳是拖,牵引的意思,即长劲。这个概括是从力学角度把力高度提炼为力的作用长短,这个更加像武术中所说的“寸劲”和“长劲”。太极拳谱云:远打一丈不为远,近打只在一寸间。

      为了获取如此精妙的劲力,还是要回到执笔上来。若执笔紧密而有标准姿势,则很难有此作用。苏东坡云:执笔无定法,要使掌虚而宽。故而,执笔真正的要求,不过“虚”和“宽”二字。

      欧阳修更有具体描述,即:当使腕运而指不知。这句话说的很妙,指的作用其实是由腕传导而来,人虽然看到指头引导笔杆作用,而其实真正的发力源头是腕。指不知,非无用,而是自然不刻意的意思。作用和关注都在腕上。

      同样,如果字体大小不同,则力的作用器官也会因此而传递更多,郑子经云:小字法在掌指,大字法兼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魏、晋间帖,掌指字也。由此可知,虽然部位不同,而道理却是一样的,我们后来所见大字,大多是清代之后,早期写字都很小,都在掌指之间。故而临帖应看原帖字的大小,这点非常重要。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2 12:43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