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浓墨见精神 淡墨非常态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3阅读数:179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刘墉与翁方纲、永瑆、铁保三人齐名,并列为乾隆朝四大书家,其实四家之间的水平有落差,有评者认为刘墉“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在四人之中,刘墉胜过其余三家,因为有了创新,有了自己的面目。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不过,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赝品和代笔。真伪之作加以对比,笔力和气息差异尤其明显,伪作明显少了灵动之气。

       

      刘墉书法有深厚的积累,康有为赞其为“集帖学之成也”。刘墉晚年对北碑虽有涉猎,因多种原因,终不能摆脱帖学窠臼。平生主要取法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入乎古人而出乎古人”,融合了颜真卿的浑厚、苏轼的丰肥、米芾的淋漓、赵孟頫的圆润和董其昌的淡雅。

      这其中,苏、米、董皆学颜。颜既是刘墉书风的根基,也是进一步融会贯通的钥匙,以颜的稳重来化解米的轻佻,同时又能将苏轼的媚趣冶为一炉。

      对于刘墉书法的评价,却呈现出二元性。因刘墉喜用油烟墨,乌黑浓郁、光泽亮丽,加之字形外貌丰腴,不免有“墨猪”之诮。刘墉官居体仁阁大学士,被称为“浓墨宰相”,与王文治的“淡墨探花”相并称。

      不过说到底,书法还是浓墨见精神。即便像董其昌,用淡墨并非总是常态,难显风骨,甚至可以说存在某种“误读”。就像对赵孟頫习惯上的评价是“肉多骨少”,是因为见多了刻本。

      对董其昌的印象是空灵飘逸,是因为见多了小字。董其昌的大字,尤其是近十厘米见方的大字,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风格截然不同。强调这一点,说明看待书家不能有一种固定化的视角和思维,更不能贴标签。

 

      “馆阁体”在清代异常炽盛,即便极有个性的书家,为了功名,也必须接受这种强化训练。“馆阁体”的标准是“乌、光、黑”。刘墉的书法无一不合,似乎还要加上肥和软这两点。但肥而不臃,肥而不腻,软不是媚软,而是柔软。初看丰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可谓刚柔并济,所以时人以“珠圆玉润,如美女簪花。……迨入台阁,则绚烂归于平淡,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矣”来评价。

      就此评价,换个角度来看,有个性和才情的书家,即使在年轻时涉猎馆阁体,最终还是能化出来。刘墉如此,王铎也是如此。很多书家被馆阁掩埋了。这说明,书家和书奴之间存在不确定的关系。

      馆阁体从技法锤炼上来讲,本身也许没有价值,但坚持法度和刻苦用功的态度不能完全说是错。不得法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需要区别对待。有的人被限制在既定框架中,难以自拔,而才情过人者,在实用场合为馆阁面目,但在特定的场景下,却能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手札乃至日常酬答之类,可以完全放开,个性显露。

      刘墉正是如此。“馆阁体”对书家确有限制性,不过事在人为,有时需要从个案的角度来看待。哪怕是“馆阁体”的底子,随着人生的老去,性情和修养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火候,偶然欲书,总能看到性情之美。

 

      《珊瑚帖》为米芾晚年墨迹,亦名《珊瑚笔架图》,书写材料乃浅黄色竹纸,很特殊。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用竹纸书写的书法作品。

      开篇题写“收张僧繇天王,上有薛稷题。阎二物,乐老处元直取得。又收景温问礼图,亦六朝画。珊瑚一枝”(画珊瑚笔架一座,旁书“金坐”二字),后有题诗:“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这是米芾唯一一件亦书亦画的作品,但很大程度上被确认为书法作品,也预示了书画的结合。

      米芾在诗书画印的融合上,有开创之功。米芾自称“刷字”,虽是自谦之语,却又是精要之论。“刷”概括了用笔迅疾而劲健,实现尽兴、尽势、尽力的特点,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

      《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点出了米书之渊源。此帖用笔豪放稳健,结字宽绰疏朗,字态奇异超迈、潇洒奔放,但笔笔合于法度,神韵自然,别具意趣。元虞集评为“神气飞扬,筋骨雄毅”,元施光远称“米书中铭心绝品,天下第一帖”。

 

      刘墉取法米芾,如何化为自家血肉?主要写颜,兼学苏,就此帖而言,因为是写老米诗句,自然会心不远。刘墉是不刻意于技巧的一类人,书风雍容,浓淡、粗细、大小、疏密皆自然而出。即便是写“馆阁体”,因为有志于书法,并非仅仅作为一种“工具”,如此就不会导致机械刻板。功力积累到火候了,修养和阅历也够了,动一些脑筋,用了心思,个性面目自然就出来了。

      对比原作和临作,刘墉名义上是临,实际上也许连意临都不是,临作就是一件正式的创作,浑厚华滋、意态超然。此时刘墉的个人书法风格高度成熟,因为太熟悉了,顺手就借用了一下老米《珊瑚帖》中的题诗和内容。

      很多书家在风格固化之后,临摹任何书法最终都是一个模式,差别在于,最终看到的是灵气还是死气。对于米芾、刘墉这类才气过人书家的作品,要通过多读其帖来领悟范本的精神。技法可学,但性情难模仿,所谓“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性情也是养出来的。学书不仅要了解所取法书家的风格,也要了解其基本渊源、得失,方能做到意在笔先。

2024-01-23 14:54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