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新翰丹_双创翰墨 - 书法杂谈 - 正文

书法势是怎么产生的 感受其时间性

分类:书法杂谈 时间:2024-01-23阅读数:182
热烈祝贺双创翰墨第五期溯古通今书法特训高研班线下研修顺利结束

      书法时间性更多体现在行笔的速度变化上,而速度变化的结果,则在书写过程和作品种体现在“行止,疾涩,平险”三个方面。书法在手眼相契合的时候,产生速度的变化,进而产生势。势是一种模仿状态,可以表达人的不同动作和体态。想了解更多书法相关干货内容,请持续关注“新翰丹书法”!

      学习书法,不仅仅在于字形的理解,更关键的是感受其时间性。既要手眼契合,又能够体会势表达势,进而方能明书法之意。

      行与止

      行止,即如同人走路的两个状态,走走停停。如同用笔之节奏,动静是一种宏观的看法,而行止,则是动静的具体展现。孙过庭《书谱》云:“乍显乍晦,若行若藏。”这里的“藏”并非用笔藏锋之藏,却可理解为“止”。

      世间万物,无非动与静两种状态,而行与止则是动与静的直接体现。止也可以看作一种节奏中的停顿,也可以说是节奏中的断点停顿。故而有时候“止”也称之为“断”。断则产生顿挫,驻笔等技法。

      朱和羹《临池心解》云:“作书须笔笔断而后起,言笔笔有起讫耳。然行书笔断而后起者易会;草书笔断而后起者难悟。倘从草书会其用笔,则探骊得珠矣。”

      这里还说到了行草书对“止”的不同理解。行书的节奏本质上是楷书的,“止”也只是回到了楷书书写习惯中。而草书的节奏则与楷书截然不同,是线的律动,这种律动的节点不容易恰到好处,找到火候很难。但如果能够找到,便如同“探骊得珠”。

      疾与涩

      笔势在具体的书写细节中,也会有微妙的体认。“疾涩”就是典型的一类。疾涩听起来和迟速类同,其实不然。清代书法理论家刘熙载《艺概·书概》云:“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疾”与“速”相同的含义是都是表示速度的快速,但是疾则有了敏捷、轻快之意。是一种力度和速度共同产生的效果。比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李世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都能感受到一种快速中的力量感。

      “涩”与“滑”相对,是在一种阻力和擦力产生的势。包世臣《艺舟双楫》云:“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涩”才能产生一种“吃进纸里”的力量,书法最忌讳有“浮华之弊”,字浮于纸张之上,则是下乘。

      “涩”也和“顺”相对,涩追求的是一种阻力和抗阻力的笔势,也是笔力的凸显之处。古人书论中强调的“逆锋落笔、回锋收笔”,以及“藏头护尾”,都是为了呈现“涩势”。“飞白”“渴笔”也都是涩势的一种表现形式。

      疾涩都是在速度中增加了力量,疾有纵向之力的参与,涩则有横向之力的融合。如同我们跑起来,体重其实是在上下起伏,而脚下有摩擦才能有效的产生反作用力让我们前进。

      平与险

      书法之势,在字形上也有不同的要求。最开始学习要学习一种平稳的字形以增强结构意识,后来则需要有一定的变化才能免俗。这个不同阶段的结体对势的要求,即“平险”。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这个学习过程不同阶段,颇有禅意,如同禅宗《五灯会元》中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即是追求最基础阶段的字体平正;第二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要在平稳中产生变化,产生一种险绝之势;第三个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一种高度的回归,表面上又回到了“平正”,实际上外延简单,而内涵则复杂了很多。

      平正,是书法结体学习的基础,第一阶段的平正,严格来说更像是对汉字书写的基础。平正的审美概念,最早是在小篆中显现,平正是为易识别易模仿,结构对称,端庄大方。日后诸如楷书,印刷体都是平正的不同程度的继承,是书法的实用性的审美。

      而奇险则是一种艺术追去了。字不能单调乏味,要有动态之感,这种感觉则要有险势。往往在隶属,行书,草书中,这种险势可以借助夸张的笔画幅度和重构的结体来完成。而最后一个平正,则是高度回归到平正,而内蕴无穷,如同欧阳询的楷书,本是平正,却有险绝之势。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观看。更多书法内容尽在新翰丹书法!

2024-01-23 14:56

首期古典书法高端培训班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翰丹书法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没有了
« 上一篇
好看的古风书法壁纸 拿走不谢
下一篇 »